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列宁指挥起义工兵攻打冬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91.12.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1917.11.7第20课阅读课本引言和第一自然段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⑴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⑵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⑶经济凋敝,物资奇缺。列宁的探索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措施”有哪些?★“非常时期”指的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有什么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1……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材料2: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3:“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评价(1)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局限:但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材料2: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材料1:“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3: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结合材料思考: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又面临什么新的困难和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1、原因: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意义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大地的船长》叶赛宁他是舵手,也是船长。跟他在一起,飓风也不可怕。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有的党员,整个的党,都是他的水手。---那时,将不是我,而是另一种命运的诗人,在你们中间,用另外一种新的语言,向你们朗诵赞美斗争的诗篇。他会说:“只有那一个航海家,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12月(1924年)(2)列宁逝世(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3.表现:(内容)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⑶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⑵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2.定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1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原历史教科书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民在集体农庄用餐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存在压力,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1932年底,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2%;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00%(1)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2)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快速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工业化宣传画(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第聂伯水电站明斯克拖拉机厂快速实现工业化二战胜利的基石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020406080100120140160180191319281940钢煤炭(百万吨)海报:《完成五年计划》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九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建成1500多个大企业。计划经济下的传奇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神奇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的传奇19281937工业生产总值52机器制造业42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的“怪现象”1、(2003.上海.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巩固提升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5、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6、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A、从俄国的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9、(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Ⅱ21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BC10、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D课堂小结“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文标题: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