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简析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简析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内容修订情况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修改)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修改)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增加)4.造一艘小船(修改)5.浮力(增加)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增加)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修改)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修改)其中1--4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律;5—8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和浮▲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目的:培养学生的预测,安排为演示实验,师生一起合作。建议:1、关注教材上的话“把砖块和木块儿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这里规定操作方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了表面张力的因素。2、关注预测及预测理由,并把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整理预测理由推想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操作中材料应注意带盖的空瓶:学生认为里面的空气影响沉浮。注意处理。萝卜:新鲜的萝卜和放一段时间以后的萝卜沉浮可能不同。注意处理。4、重力、浮力:原来的教材没有介绍,学生在这里一直纠缠不清,老师也因为学生的基础而不能解释过多,越解释越说不清。放到第5课学习。5、“浮在水中的物体”的界定: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有些大塑料块大部分浸入水中,也应表述为塑料块是浮的。6、注意漂浮和悬浮的情况▲观察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逻辑上是怎样安排的?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发现与物体的沉浮因素关系不太大,引出矛盾,顺着学生思路,探究同一种材料又是怎样的呢?改变了两个因素。(轻重和大小)因素变化橡皮、萝卜:切小。强调材料的切法。安全起见安排为演示实验回形针、木块:增加。安排为小组一活动。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由同一种材料到7种不同种材料。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按轻重顺序排列引出:科学家的做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大小相同的球(气球)轻重相同的立方体(大小不同的药瓶装水或沙子达到轻重相同)研究小瓶子。用变量控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识别变量、控制变量、运用典型的结构材料进行验证,反思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表面上看研究的是形状与沉浮的关系,实际上研究的仍然是: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沉浮的关系。什么样的体积才是真正的影响物体沉浮的体积?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隐含了阿基米德原理。教科书所说的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本课测量(如P8图)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为《浮力》一课打下基础。研究分析排开的水量与橡皮泥沉浮的关系是什么?4课造一艘小船▲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尽可能装得更多。(把物体的体积与沉浮的关系进一步进行强化。)▲用其他材料造船5课浮力浮力概念研究同一块泡沫塑料(弹簧测力计五上已学过)在水中的不同位置的浮力。(画一画力P13)研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对学生而言,本课有几个比较难的科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浮力=重力(P12)浮力=重力+拉力(P13)浮力=重力+压力(P14)浮力=重力-拉力(P15)(6课的内容)通过画示意图,分析力来理解。(强调力的平衡)注意画力时的方向和大小的区别。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承接前一课的研究,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完整。•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科学概念的发展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画一画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P16)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图片说明比过去教材多了。表述中用不知名液体中(原来溶解了其他物质)。本课开始研究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发生变化的原因。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把调制的浓盐水、浓糖水收集起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服务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承接前一节课的研究,从液体产生浮力的大小切入进行研究,最终指向物体的密度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浮力计算公式F浮=ρvg。•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用同体积的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来指向密度的概念。本单元教学建议:•通读教材,了解修订的意图。•由于缺少统一配置的教学器材,所以希望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材料。•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事先进行实践,做到胸有成竹。•希望避免两手空空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第二单元热本单元在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基础上学习。由于是新教材,本年级学生没有学过这个单元,但学过原教材《冷与热》。注意联系三下的内容。旧教材三下新教材三下新教材五下旧教材六上冷与热温度与水的变化热热和燃烧冷水与热水温度和温度计热起来了热起来了热胀冷缩测量水的温度给冷水加热哪杯水温度高温度和温度计水结冰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冰融化了空气的热胀冷缩让水凉得慢一些水珠从哪里来金属的热胀冷缩着火了水和水蒸气热是怎样传递的蜡烛能燃烧多久水的三态变化传热比赛把火熄灭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火与我们的生活科学探究活动进程:三下:测量水的温度→结冰和熔化的观察→蒸发和凝结的观察→水的三态变化五下:给水加热→液体热胀冷缩→空气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热传递科学概念发展指向:温度变化引起了物体状态的变化(突变)→温度变化使物体体积发生变化(渐变)物质不断变化(可逆)→物质循环、不灭活动内容安排:温度变化(测量)→物态变化的观察→体积变化的观察→热传递的观察具体分析:举例: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P35。这项活动,相信对学生建构“热能”、“热运动”、“热膨胀”等科学概念会很有帮助。这个游戏是对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的直观模型,这一种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解释的手段,对后续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提供了一个认知基础。2、保藏冰块活动的意义P44: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保温更多是指保持热的物体不让它很快变冷,比如给热水保温、给烧好的饭、菜保温等,今天我们的保温是尽量减慢冰块温度上升,这在学生的认知领域中可能是缺少的,这项活动可完善它们对“保温”内涵意义的理解。(这说明即使是很小的活动,都尽量做到为发展学生科学概念服务。)3、燃烧的内容删除掉了,可以在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中一支蜡烛的变化补充观察燃烧)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旧教材五下《时间》新教材五下《时间的测量》时间在流逝时间在流逝在时钟发明之前太阳钟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做一只水钟机械摆钟用摆计时的钟摆的研究测量摆的快慢做一个钟摆调整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保持时间统一寻找时间的痕迹科学探究活动进程:时间在流逝(估测时间)→太阳钟(用光影计时)→水钟(用流水测量时间)→机械摆钟(用动摆计时)科学概念发展指向:人们对时间长短的主观感受是不准确的→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可以帮助较准确地计量时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简单了解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体验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科学探究方面能力的发展具体活动分析摆的研究5课机械摆钟以机械摆钟引入、观察我们的摆P58、59对摆的第一阶段认识:同一个摆每分钟摆的次数是相同的——摆的等时性。(摆幅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影响不大)6课摆的研究用摆做实验P61、62对摆的第二阶段认识: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的主要因素是摆绳的长短。(摆锤的重量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P62这两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摆锤长短不同)对摆的第三阶段的认识: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主要因素不仅与摆长短有关,还与摆锤长短有关。7课做一个钟摆P63金属圆片在木条(或塑料棒)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第四阶段的认识:摆锤重心位置影响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慢慢接近摆长的认识了)当然教材不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认识(只是指向这样的认识)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一个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达到操作性的认识)“摆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获得新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对摆运动规律的研究逐步深入,逐步获得新发现的过程这是按照学生的探究需求前行的,也是朝着学生科学概念发展(完善)方向推进的。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原教材五下地球的运动新教材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导语:完全变了。P71关于时间昼夜交替现象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的解释证明地球在自转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清晨还是黄昏地球在公转吗谁最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昼夜、四季与动植物主要修改内容主要修改原因原教材第一、二课被删节学生对时区缺少经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增加交流和讨论的活动对地日的运动关系展开讨论,开拓视野,激发思维《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明确地提出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讨论和思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增加了傅科摆的模拟实验。理解原理,内化证据。《谁先迎来黎明》合并原教材两课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增加《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课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的特征,起奠基作用。增加了《地球在公转吗》一课理解人类如何证实地球公转,强化证据意识。《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进行简化。立杆见影,确认四季,对四季成因提出初步解释。《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综合运动、解释现象教材修改的依据:教材的实践、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儿童前概念的调查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古希腊时期同心球理论柏拉图学派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代日心地动说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阿利斯塔克本轮均轮说代表人物:阿波罗尼地心说代表人物: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概括和发展同心球理论、本轮均轮说、偏心圆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所谓“拯救现象”。近代天文学1543年日心说代表人物: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7世纪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的18世纪布拉得雷1728年发现光行差现象——地球公转引起星像在视场内摆动1747年发现章动现象——地轴倾角周期性变化。19世纪贝塞尔1838年发现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在公转。傅科1851年利用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可以看出:1、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是相当漫长曲折的;2、重视天象观测,尊重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这些是天文科学的传统;3、理论或学说的论据往往滞后。儿童前概念的调查:(1)对地球这个球体的认识。代表性观点:图片(d)是一位11岁学生的解释图。他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他还画了一个哥伦布环球航行的路线图。图片(e)是一位10小学生的解释图。他也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还认为只有通过宇宙飞船才能发现地球是圆的。(2)对地球是否在运动的认识代表性观点:别人告诉我地球在动,但我确实没感觉到它在运动;没有感觉到它在运动,是因为它运动得很慢。(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3)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代表性观点: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因此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地球公转中的姿态);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黑夜时月球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起来)(4)对地球自转的方向的认识认识模糊:可能是从西向东,也可能是从东向西式(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5)四季的成因错误观点: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儿童的前概念反映了他们朴素的天文观,以直观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作为解释的依据。观察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导致其解释中的谬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观察和思维的局限,理解原理和解释天文现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要方向。总的教学建议:1、以模拟实验再现一些天文现象,打破观察局限;2、结合
本文标题: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教材简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4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