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
第二章心理过程一、感知和知觉1.区别与联系区别:(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联系:(1)感觉与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3.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2.感知的规律(重点)名词解释: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3.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6.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7.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电影的开场和散场的光感不同的情况)8.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9.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10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知觉的特性(重点):(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会把感觉的东西分为对象和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n客观条件:1.对象与背景的差异2.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3.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个人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2)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条件:1.经验2.刺激物的特点3.接近律4.相似律5.连续律6.良好轮廓作用:1.心理调查显示整体性总是优先于个别属性的,因此可以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2但由于整体性导致忽略了个体的细节,则可能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二、记忆1.定义: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分类: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语词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是人存储知识最主要的形式,是人类特有的记忆3.情绪记忆:刚刚考上大学的激动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和运动内容的记忆记忆加工和保持时间长短的分类: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视觉后象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3.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特点:1.直观性2.概括性作用:从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4.记忆包括的环节:(1)识记: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是记忆活动的开端,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开端;分类:1.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2.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1机械识记: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依靠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2)保持:对识记的内容进行积累、加工和巩固的过程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的再现。记忆规律(重点)1.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2.遗忘的机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3.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2)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3)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便不再增长。4.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多样化复习5多种感官参与(3)再现:对信息的提取过程(分为再认和回忆)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条件:(1)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5、记忆的品质n记忆的敏捷性n记忆的持久性n记忆的准确性n记忆的准备性三、思维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医生通过心电图分析健康情况)、概括的(看到钢笔就会总结各种钢笔的特性)反映。2.思维的分类:按思维凭借的媒介不同(1)动作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只能使用这个思维)(2)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前期)(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探索目标的媒介的不同(1)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综合已有信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1.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的能力)2.思维的变通性(随机应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3.思维的独特性(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的能力)根据思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3.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比较: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抽象: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概念或理论系统的心智操作。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上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知识形成层次分明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过程。4.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的情境。(包括现状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出发,通过认知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思维模式:1.直觉式;(战争前线的军人,即职业病患者都有的思维)速度快,准确性高;2.分析式;3.试误式;4.顿悟式;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重点)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背诵)图2-7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3.思维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个性差异: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个性的特点尤其是性格特点有关系;5.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4)培养优良的个性6.思维的品质n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揭露现象的根本原因)n思维的独立性(独立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批判性n思维的逻辑性n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四、想象:(一)想象的概念1.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思维和想象的关系:1.想象是人脑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反映客观现实;2.思维是以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反映客观现实;3.想象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二)想象的种类想象按其有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2.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1.丰富的表象储备。2.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1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2原型启发;3积极的思维活动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地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1.粘合2.夸张3.人格化4.典型二、情绪和情感过程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区别: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2.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通过形象或者概念反映客观事物;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3)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表现:(一)情绪的强度(二)情绪的紧张度(三)情绪的快感度(四)情绪的复杂度5.情绪的种类心境: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特点:弥散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易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5.情感的种类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追求真理的动力)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6.挫折挫折: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表现形式:积极、消极、妥协(1)挫折后积极的表现形式n升华:个体对那些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和心理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n补偿:因主客观原因致使目标不能达到,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来加以补偿;n改变策略:遭受挫折后,通过总结经验,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n攻击行为:1.对造成挫折的人或事进行直接的攻击;2.寻找替罪羊,报复社会n固执行为:不总结经验,重复无效的行为n退化行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一种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符合的幼稚行为;n白日梦:不切实际的幻想n逆反:不理智思考和对待失败的原因,而是对任何事情都盲目或故意地反抗、对立(3)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n自我安慰:1.酸葡萄心理,自己吃不到就说酸;2.甜柠檬心理,是酸的,但偏说甜;n自
本文标题: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