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历史
12014.1.4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总分值为100分。第Ⅰ卷(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D.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2.战国时期,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4.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传民主思想C.极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5.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A.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走向正轨B.国家统一、盛世气象C.市民阶层兴起、生活丰富多彩D.社会危机、催人反省6.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7.“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对这一方案的评述,正确的是A.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表达了反抗列强侵略的诉求C.提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的设想D.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8.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项不平等条约后?扬州中学2014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高考资源网2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0.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A.魏源B.康有为C.梁启超D.陈独秀11.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1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权威地位13.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A.教随国定B.信仰自由C.反对宗教信仰D.因信称义14.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为此,他提出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恢复中华D.平均地权15.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其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16.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1918年)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中国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段话说明当时中国①满清王朝统治已被推翻②军阀混战,民众生活困苦③社会性质未根本改变④辛亥革命未取得任何成果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17.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3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18.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A.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不满B.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反对C.对国民大革命的疑虑D.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恐惧19.“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最有可能创作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0.邓小平回忆他参加的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搞农民暴动,……号召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子,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该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21.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2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23.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4.“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文中“这个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25.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制度最终确立于A.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B.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召开C.1954年中国第一届人大的召开D.1958年中共八大召开26.195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上述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提出的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方针④不结盟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7.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其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因素是4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影响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8.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29.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学说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30.马格利特(1898--1967年)是比利时画家。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漫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据你的理解,《天降》的绘画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印象派绘画二、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根据所学知识对下列每题的描述进行判断,正确即选A,错误即选B。31.右图是南京名胜半山园,历史上曾是王安石的宅邸。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位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正确B.错误3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蓬勃发展。A.正确B.错误33.近代以来,日本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A.正确B.错误34.《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和教皇丑恶现象的不满,但丁被人们称作“人文主义之父”。A.正确B.错误35.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它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A.正确B.错误第Ⅱ卷(共30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5——《晋书》材料三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中华二千年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2分)(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1分)其选官标准有何消极影响?(2分)(3)科举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和意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1分)37.(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无可质疑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引人注目的双边关系之一。
本文标题: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6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