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探索平面构成创造性思维训练—从一叶花瓣到形式法则
《平面构成》是当下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平面构成是通过学习构成要素如点、线、面、肌理、空间、基本形、骨格的概念,通过运用重复、对称、近似、变异、发散、密集、比例、分割、渐变等形式法则的训练学习,学会创造美的形象,训练和培养装饰的能力,掌握形式美的规律,提升审美水平,培养图形创意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1]接触平面构成课程的学生多半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对图形元素的认识和构成规律的把握缺少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直接根据构成理论展开思维训练、进行图形创作,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以往的教学经验显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构成规律的抽象理论知识讲解,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差,创作思路无法打开等方面。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另一种思路,即由基本形训练开始,让学生看到,自己简单的基本形排列在看似单调乏味的构成骨格中也能产生奇妙的视觉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进一步思维拓展的训练目的。1.具象的形与抽象的法则上个世纪传统平面构成教科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对称、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发射、密集、比例、分割等形式法则,作为法则,其自身的形式与规律必然带有普遍意义。而就其应用而言,形式法则又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式中才能体现出来,一个能够体现构成法则的完整而具体的具象图形往往包含着众多的图形单元,从构成的角度看,每个单元在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近似性,甚至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就能将这些“单元”抽象出来,作为“基本形”对原图形进行分解与重构。但这一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到构成理论的新生来讲却并不容易。例如图1福田繁雄的海报,作品中贝多芬是一个具象的人物形象,但画面中人物原有的具象头发被重新集结为人物、音符等其他的具象形态。对于学生来讲,在这幅作品中,现在的“头发”到底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这一点很难分辨。我们说它们是抽象的,而现在构成头发的“形”却是真实而具象的,我们能够看到形象生动的具象形体构成每一束头发,这显然与前面的提法相矛盾;我们说他是具象的,却发现它们摇身一变,忽而成为满天的飞鸟、忽而化为跳跃的鱼群、拥挤的人群、方向各异的箭头(如图1-a——图1-d所示)……我们仿佛能感觉到这些“头发”可以变为任何一种我们想象得到的图形,甚至是抽象的点线面。这样一来,它们似乎又是抽象的。学生对于这一点的混淆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刚开始所接触的平面构成理论是抽象的,甚至是看不见形的。而恰恰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生动的“形式法则”,这个形式法则就是在人物本来的头发外形中提炼而出的平面体块之间的“组织原则”。在这一组织原则下,头发幻化为各种各样的具象形态。在具象的图像信息中解读抽象的形式法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惊叹于画面形式的多变,而忽视了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图形样式的变化?或者说纷繁变化中的图形外衣下面到底隐藏的是什么?而答案就是这一门课的核心内容——构成法则。图1-a——图1-d贝多芬福田繁雄2.形式法则理论教学导入构成法则,或者说是形式语言的组织原则和视觉规律,是平面构成学习的核心内容,而单纯对构成法则的讲解就像我们在数学课上给学生讲解公式一样,对于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而言这一点往往是很难接受的。传统教学中各种各样的黑白相间的骨格很难让他们体会到多少审美感受,因此也就很难从主观上去消化吸收这些构成法则,进而造成日后在设计中生搬硬套这些所谓的构成原理,这一点无疑是有害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平面构成中的形式规律不是数学中简单的几何公式,构成法则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有引力”,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在平面构成训练时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形式法则的运用,而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设计程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审美感受是多么复杂多变,视知觉的规律却是相对恒定的,否则视觉设计就成了感性思维的随机产品了。构成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平面构成知识的理解是需要加强视觉经验的积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理性思维来引导设计创意,使抽象的构成理论能够灵活、具体地应用在设计实践中,同时让学生掌握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知构成之美,从而达到不断深化形式美感、提升设计能力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建立起学生的自信,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一定的构成原理,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在进入具体的作业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清楚某一种构成形式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或者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应用这种构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例如让学生绘制一片随处可见的花瓣,简化花瓣的外形,使花瓣尽量地简单,接近最基本的几何形(如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基本形(见图2、图3)。接下来就是对基本形复制的一个过程,学生以任意的方式——不限方向、不限大小、不限位置对花瓣进行复制得到了类似图4密集的作业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形式构成的美感完全由学生的直观审美自由支配。接着再让学生能将花瓣单元(基本形)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对称、旋转,形成一个基本形群化的效果(见图5)。再下来,便是按照一定的构成骨格进行复制。这时,再顺理成章地把骨格的概念引入课堂。一般来讲,我们将骨格分为两种: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是以严谨几何方式构成的。基本形或其相似形按照规定的骨格线排列,秩序感较强。如重复、渐变、发射等形式骨格(这种构成方式简单、易出效果);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是由规律性骨格随意和自由地衍变而成,构成方式自由生动,随作者在一定的平面框架内进行划分,因此它具有极大的随机和自由性。如特异、密集、近似构成。这样便把重复、渐变、发射和特异、密集、近似等形式法则引入了学生的视野。3.从一叶花瓣到形式法则现在让我们继续运用一叶花瓣这个基本形,引导学生将相对具象的基本形与抽象的构成法则进行结合。第一步,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将花瓣用最简单的几种骨格形式进行排列,单独的一片花瓣在学生眼里无论如何地简化、抽象,仍被视作一种具象形体,随着一片片花瓣的复制而出,画面的效果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随着花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也越来越强。当视线集中于一个花瓣时,原来的视觉效果瞬间消失,当放眼整幅画面时,这种视幻般的视觉效果再次出现,仿佛一种视觉魔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致。这时再进一步为学生引入稍微复杂的骨格形式,让学生在基本形重复排列的过程中适当地寻求变化,使画面产生更多的新的视觉形式。包括花瓣在内的任何单一的图形元素都是相对简单的,方便人们去观察和认知,而数量众多的的图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却是美感而具有震慑性的,给人的是另外一种视觉感受,甚至产生相当于欧普艺术的光感和动态效果,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则是在视觉和心理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效果仿佛是在简单的基本形中衍生而出的,随着基本形的繁殖和数量的变化,这种视觉效果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数量越大,这种视觉冲击效果就越来越明显,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哲学上的“量”与“质”的变化。构成骨格的任何一种小小的调整,在整个画面上都能形成相当强烈的视觉反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了解到了构成规律的重要性。虽然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明显的,在它的作用下,一片小小的形式简单的花瓣衍生出来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正是这一小片简单到极致的花瓣,让我们透过它看到了抽象的构成规律的真实样貌,惊叹于它化简朴为繁华的神奇力量。如上文提到的,图2是一张绣球花的照片,通过简化和抽象处理,我们得到图3中的花瓣单元,通过简单的排列,很容易就能得到类似图4、图5的构成形式,图4中,花瓣是以无规律骨格形式进行排列的,形成的是一种简单的密集构成效果。而在图5中,我们运用了简单的规律性骨格,实现了基本形群组的目的。相对而言,以上几种构成骨格对学生来讲是较为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由于基本形的群化中,构成单元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在位置、方向上按一定规则进行对齐排列,相对来讲构成手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形成的多是一种较为平稳的视觉效果。接下来,我们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个花瓣制作渐大或者渐小的分形构成。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分形骨格(如图6所示),要求学生将原来的花瓣按照这种骨格形式进行构成排列。首先分析这个分形骨格,骨格单元为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造型特点决定了两端和中间的不均衡性,一般来讲,我们处理这种图形都采用大、小组合的形式进行构成排列。在骨格单元内按一大两小的组合方式填入相应的图形单元,并按照骨格的几何比例进行大小变化,很容易就能得到图6-1,为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和分形的无限性,将图6-1复制并调整组合为图6-2,于是便得到了一个具有在平面空间内无限分形特性的构成装饰图案。分形构成能让我们感觉到构成单元基本形不断膨胀或不断收缩的韵律给人的视觉所带来的冲击,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形式法则与形式美之间的内在关联。图7发射吴卫绘制/图8四方连续吴卫绘制在此基础上,打破直线式的构成形式,依然还是运用这个花瓣,将其镂空,进行对称复制,后将下部的花瓣缩小,再围绕一个心点进行循转再制形成一个花环,接着将此花环围绕圆心缩小相切复制,于是得到另外一个花环,如此反复围绕圆心再制,就得到了图7的发射作业效果。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训练,在原来单一的花瓣单元图形基础上加入叶子图形单元,进行规律性骨格的填充练习,如图8所示。通过花瓣和叶子按一定构成骨格进行交错式的复制,能够比较完整地对平面空间进行填充。但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花瓣和叶子是作为两种同时存在的“正形”,想使它们对平面空间进行无缝填充,必须需要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负形”与之相配合。面对这种构成设计,我们就必须转换另外一种思路,在进行基本图形单元设计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与之相搭配的负形设计,使二者在构成骨格的作用下,契合在一起,形成首尾相连、可以拼满整个平面的契合单元,如图9,图10所示。我们看出,这种契合而成的构成形式,其主要视觉特征不在于契合单元本身,而在于单元进行组合重构时所映衬出的构成规律。这种规律以四方连续的契合形式向整个平面空间进行延展,在人的感官中进行着积累。随着其数量的增加,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具象的花瓣、叶子,基本形本身的形式特点已经逐步地淡化甚至消失,而留在人们感官认知系统中的,是图形符号语言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构成规律即形式法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终揭开了构成规律的神秘面纱,使之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以这种方式进行引导式思维拓展训练,学生很快便能掌握要领,从简单地运用现成的骨格进行构成练习,到进一步拓展思维,去发现、去认识更多的图形语言组织规律,将其运用至具象而生动的艺术创作中,实现从构成到设计的演变。契合形步骤吴卫绘制/图10契合形吴卫绘制4.小结在平面构成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从感性接受到理性操作的整个过程的训练方式,我们仅仅是以一片花瓣为引子,展开训练,让学生认识到构成法则的重要。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花瓣可替换成一片叶子、一根羽毛、一只飞鸟、一个玩具……任何一个基本形,只要我们将它简化、抽象为基本的图形单元,它就能够在不同的形式法则的作用下千变万化、异“形”纷呈。从上面的构成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基本形作为构成图形中的一个单元,遵循不同的构成法则,所产生的最终视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好比同样是水、蛋白质分子等生命基本构成要素,在不同基因的作用下形成的生命形式也形态各异的。形式法则相对于图形语言的重要性就好比基因组合相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二者都是单元的组合方式,都必须通过其他载体才能显现出来,没有不同的基因组合就不会有生命的差别。同样,离开了形式法则,一切视觉形式也就必然成为杂乱的没有艺术生命的现象所留在视网膜上的光影痕迹罢了。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认识构成的形式法则,这
本文标题:探索平面构成创造性思维训练—从一叶花瓣到形式法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