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的研究
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的研究(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从精神内涵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君子文化融中国传统文化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哲学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与培养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君子人格反映出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道德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做人先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君子文化就是要教育人们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以德育的形式代替宗教的传统,对理想君子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正好体现了这一传统。君子人格融温良恭俭让为一体,并具有慎独的自警意识。君子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君子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等都在理想的君子人格中得以体现。因此,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等等,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思想言语无不显示出君子人格的强大魅力,并引导一代代中国人把追求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标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之一。尚贤文化曾经是中国传统吏制建设所推崇的一大传统,尚贤思想引导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知识、能力与人才加以敬重。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开了尚贤文化的先河并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尚贤文化的核心是“赏贤使能”,就是尊崇和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如孔子的礼贤下士主张、荀子的赏贤使能思想等,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墨子对尚贤思想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梳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尚贤文化。墨子的尚贤思想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其目的是让普通民众中的贤良之士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他认为,即使是一般农民和工匠,只要其具备一定的学识、才能和良好的品德,就应该得到举荐和任用,并给以相应的权力和足够的俸禄,让他去为国为民效力。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众贤则是“为政之要”、举贤是“为政之能”。一个国家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要做到赏贤使能,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尊卑贵贱、亲疏远近的等级界限,对有贤德之人“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其实,就墨子的尚贤思想来看,尽管其带有较为浓厚的理想色彩,但其主张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人才选拔仍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耻感文化是一种特别注重他人评价和反应的文化。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特别强调外在的他律,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肯定、钦佩、敬仰和遵从,他就会在内心油然产生荣誉之感;反之,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否定、埋怨、贬斥和鄙视,他就会情不自禁产生羞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因此,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知耻”的重要性,并把“知耻”意识看作道德的基础,犹如孟子所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而《管子·牧民》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突出礼义廉耻的重要性,指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孟子则从个人品格修养的角度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他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中国先贤不仅早就认识到耻感在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安邦治国的有效手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以自己的无限忠诚履行着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操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都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爱国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为后人所颂扬和垂范。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爱国情操无不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传颂,无不被一代代华夏儿女所发扬光大。充满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是注重民生的人文主义,其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等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创立的儒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倡导“仁者爱人”。他说:“仁者,莫大于爱民。”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提倡一种做人的原则,那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之“仁”是一种道德意识,即对人的“仁爱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标准,“仁”反映的是人的本质属性。孔子之后,孟子则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他主张的“仁政”是爱民、惠民、利民之政。仁政以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内涵,要求对社会成员普遍施以人道。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自己重要的政治主张,用“兼爱”取代儒家的“仁爱”。墨子所谓的“兼爱”,是一种克服了儒家“爱有等差”之私爱成分又保留了其“爱人”成分之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地位等级不分亲疏远近和贫富贵贱的平等之爱。这种爱比孔子的“亲亲”之爱要求更高,但又不乏太多理想的成分,这种爱实际上体现的更多的是墨子的一种道德理想和对其理想社会的一种憧憬。墨子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见,墨子的“兼爱”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平等之爱。就“兼爱”的作用问题,墨子认为“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这种“兼爱”是无阶级性之爱,体现了其原始而朴素的人道“博爱”精神。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早已深深地积淀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并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至今对于中国社会仍然产生出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影响。(二)外来文化如何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1.洋从口中入——KFC关照下的一代肯德基和中国中餐来比,可以说是一个是小学生,而另一个是博士生,但为什么小学生却打败了博士生呢,为什么原本属于美国饮食文化的肯德基在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了呢。改革开放发后,国外大门向中国敞开,西文国家的富裕文明和中国当时的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国人出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现象,一切以国外为荣,以国内为耻,在年轻一代中尤其严重,其中处于超级大国的美国文化对国人影响更甚,大家纷纷以学美国为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只能在城市比较偏僻地方卖的属于低档快餐的肯德基在中国却开在最繁华的地方,价格远远超出中餐,国人还把吃肯德基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当然现在吃的人多了,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不过一般普通打工者还是很少有人去吃的)。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其实就是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就象汉唐时期的中国文化对其它国家的巨大影响力一样,正是因为美国文化对国人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代表了美国文化的肯德基才会在中国发展得如此顺利。可见,文化侵略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国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不仅中华文化会留有永远无法填充的空白,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在一项对一所学校的约300名中学生做的有关传统节日认知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知道洋节日的学生远远多于知道传统节日的学生;对于洋节日感兴趣的学生也多于对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学生。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内涵来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当问到几个洋节日的来历时,他们更不清楚。看来,对洋节日更多的年轻人表现的只是一种盲从。另外,在一项对一些社会人员,主要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做的调查中,在回答“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人们轻传统节日,重洋节的风气”时,他们认为除了社会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意外,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中国的节日注重的是团员、红火和热闹,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日。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注重如何吃,怎么吃,人越多越好。而洋节,往往可以体现个性,有其人性化的寓意,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以爱心为底蕴,更符合当代人的情感需求。如果从大众传播的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洋节在中国畅行的基础:1)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体现。“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的。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中呈现的新的消费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下,大众积极参与到过洋节的活动中。大众的关注和参与,又成为日后媒体大量报道的动力。2)大众传媒社会化功能的体现。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即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一些舆论领袖率先过洋节的行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时,这时媒体执行其社会功能的体现便是对过洋节的一种倡导。这样,大众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来感知世界,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成为大众共同认知的现实环境。于是,这些新生活方式便得到认可并流行开来。3.西风潜入夜——国外影视文化的潜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据统计,1994年—1998年,我国引进的外国有线节目共426部2533集,其中美国节目269部占全部外国节目的63.1%,1996—1998年我国共进口外国电影片112部,其中美国片62部占55.3%。进入新千年以后,虽然通过国家正规渠道引进的大众文化制品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通过走私、盗版等非法渠道暗中流入文化市场的西方大众文化制品,数量和种类仍有增无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网吧、网站中经营的西方文化制
本文标题: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