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三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详解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一星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附:“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1964.6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4.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2.两弹一星的意义: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66.10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67.6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70.4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1975.11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1973年1)理论上: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1.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2.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1983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一亿次的计算机。1997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30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1、“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而“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1)原因:(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将“双百”方针的意义狭隘化。认为文艺上的“香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一。(2)表现: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2)“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3.文学艺术的春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扫盲教育1.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2.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2.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措施体现: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三)高等教育1.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2.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3.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4.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5.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标题:必修三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