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摘要】:新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正在崛起,各少数民族也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所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被众多国家所认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强劲崛起,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式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工程。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哄而起,没有看清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长远思考,导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很顺畅。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本文结合当前文化的多元化与同质化,探讨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传统体育、艺术品、民俗等方面,叙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次,重点分析内蒙古、云南、新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分析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分析民族艺术品文化发展,从而找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总结经验,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出深度开发云南节日、推动内蒙古那达慕体育旅游、促进新疆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几条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展旅游业是核心、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民族文化走创新之路等方面使民族地区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努力创造民族特色文化,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法等研究方法,论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现状的研究,指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一、少数民族标志性文化资源内涵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指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侗族、壮族、瑶族、苗族、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文明嬗变的历史发展进程,积淀了丰厚的根植于特有的民族生态环境,凝聚着民族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智慧的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特有的标志。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发展的记载,少数民族的歌谣、曲艺、传说、民族工艺和建筑、传统礼仪和习俗等文化片段历经漫长岁月风霜可能会濒于失传或销毁,需要民族文明传承的保护性开发;民族文化是精神化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可以商品化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开发,初步形成地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市场,使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内蒙古依托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文化风貌,开发4条精品旅游路线,12个重点旅游区,2009年旅游人数4009.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1.35亿元。广西依托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独具异彩的壮族的文化古迹,开发了包括5个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了6条精品旅游线路,2009年旅游人数1.2016亿,旅游总收入701亿元。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作,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推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相关配套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一些民族风情资源挖掘的旅游产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需要“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追寻民族文化价值,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二)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产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以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等艺术形态的开发,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态要素,又用现代观念和技术进行了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促动的民族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最受关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广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商业运营的成功典范。自2003年以来,《云南映象》以其柔美细腻、气势磅礴的民族歌舞生态美巡演全国33个省市,并远赴台湾、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区商业演出,演艺蜚声海内外,到目前为止,演出突破3000多场次。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以其如梦如诗、气势恢宏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观看,截至2009年上半年,演出1400多场次,票房收入3亿元。(三)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业发展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与经济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习尚以工艺美术思维创作的物质形态,记载民族生活方式,传承民族风尚审美。民族历史嬗变引发的经济与文化技术的变更,创造了民族时代风格烙印的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和内容。因此,民族工艺美术创作及工艺美术创作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绚丽的瑰宝。当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制作突破了民族习俗的传承功用而拓展出更宽的商业发展路径。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本民族对民族工艺美术品日用需求相对弱化,而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本民族之外对浓郁民族风格工艺美术品使用、陈设或收藏需求的市场,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较大。2010年中国工艺品贸易额达3200亿美元,其中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占一定比例。(四)少数民族地区会展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区域资源特色和已形成规模的产业,筹办专业会展,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但会展业的发展,由于受制于地区经济、社会、场馆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会展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举办的国内有影响的节庆会展包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和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会展包括内蒙古奶牛及乳制品交易会、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10年举办的会展300多项,贸易成交总额约20亿人民币,会展业日渐凸显着内蒙古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广西地区会展业“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品牌带动了会展业的全面发展。2010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举办了七届,共有150多家商协会参与,参展企业达一万多家,贸易成交额达49.2亿美元。2010年12月20日广西正式实施《会展服务规范》和《会展场馆安全管理要求》,规范会展服务,使其发展更具专业性和国际性。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特色推动发展(一)文化生态观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因此,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应融汇什么样的意识和观念支撑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观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自然滋养了人类文明,人类应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氛围;自然环境塑造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哺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保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呼吁人类生产的扩张不能突破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物质的文明不能摧毁民族文化“物种”及“物种”多样的绵延,主张用生态的智慧研究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出不是所有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产业化的形态来运作发展,反对民族文化的表层造设的经济发展。因此,文化生态观引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坚守以文化资源开发的民族本源性为基础,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一些成功的范例,众多成功的范例其共同点蕴含文化生态的思想。其中,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演艺业典范示例《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草原传奇》以史诗的笔调勾勒出了蒙古民族由神话起源到草原生活这样一幅雄浑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蒙古诗词音乐曲艺独特的音韵意境之美,蒙古民族蓬勃的生命活力与博大的精神情怀。(二)特色推进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但政府宏观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并不十分明朗。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艺术创意与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寻求文化产业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需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并推进发展。文化资源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指导意见圈定的重点领域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确定重点发展方向,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状态制约文化产业自主形成与发展,政府需要基于文化生态观意识下,审视标志性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向与方式,采取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设立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和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由民族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和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构成,负责审核年度文化产业项目申请,项目所属文化产业方向、项目开发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成本及时间,筛选获得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及区分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等级,保持文化产业内涵的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重点方向的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由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和风险投资的专家构成,负责提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资本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果的市场化,孵化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的产业化。参考文献[1]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2]刘纯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傅迎春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贵州省旅游局编写2005[4]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5]罗康龙,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