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一、文本天时[2]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17)曰,域(18)民不以(19)封疆之界(20此句),固国【22】不以山溪(23)之险(21此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4此句)。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以(31)天下之所顺,攻亲戚(32)之所畔,故君子有(34)不战(33此句),战必胜矣。二、注解(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2)[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6)[环]围(7)[而]连词表顺承。(8)[而]连词表转折。(9)[是]这。(10)[也]表判断语气,“是”。(11)[池]护城河。1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3)[委而去之]放弃而逃。委,放弃。(14)[而]连词表顺承。(15)[去]离开。(16)[之]它,代“城”。(17)[故]所以。(18)[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19)[以]凭借。*(2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2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2)[国]国防。23)[山溪]山河。2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5)[得道者]实施“道义”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26)[失道者]不实施“道义”的君主。27)[寡]少。*(28)[之至]到达极点。(29)[畔]通“叛”,背叛。*(30)[顺]归顺,服从(31)[以]凭。*(3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3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胜利。(34)[有]或者。三、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进攻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四、作家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不义战争,提出了“仁”和“民本”的思想。五、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进行具体的论证,说明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人和”起决定作用。进一步推论治民、治国、平天下同样要靠“人和”,从而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六、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七、文章结构第一层: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层:分析论点: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地利”亦难比“人和”第四层:在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八、一词多义A利:1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2兵革非不坚利锋利B之:1三里之城的,助词2多助之至到3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C时: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6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D和: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协,和乐)2春和景明(和煦)E去:1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2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3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4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F胜1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2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4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5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G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3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4君子固穷(安守;坚守)九、问题研讨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⑵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⑶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4、众人拾柴火焰高6、人心齐,泰山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本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书下注解(*号的是书下注解)*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被人尧启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此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4、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坚实。*5、筑:捣土用的杵。举:被任用、选拔,这里是被举用选拔。*6、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辅佐周武王。*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市:市场8、故:所以。降:下达9、任:责任,使命。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10、于:给。11、是:这。12、苦:使…痛苦。心志,意志13、劳:使…劳累。14、饿:使…受饥饿。体肤:指躯体15、空乏:资财缺乏。动词,使…受到穷困缺乏(之苦)。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18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所为,指随心所欲,意即愿望19、所以:用这些来。20、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使。。。惊动能:才能21、忍:通“韧”使……坚强,使……坚韧。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能:才能23、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24、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25、然后:这样以后。26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惑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8、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29、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30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了解,明白。31、入:在里面,指国内。32、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3、出:在外面,指国外。亡:灭亡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35、然后:这样以后36生于忧患:因忧患而得以生存。37、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敌国外患:指来自于敌对国家的忧患。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发:被任用举:被举荐三、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5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