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学习型幼教《中国教育报道》园长访谈
学习型幼教·第四届园长世纪论坛—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道》现场访谈节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艰难转折:学习环境从充满童趣的幼儿园转移到充满竞争学习的小学;人生使命从轻松快乐的“玩”转换到不付出努力就不能成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吃喝拉撒睡都有人照顾转换为“一切都得靠自己”;师生关系从一天陪到晚的“妈妈老师”变为走马灯样一个换一个的小学教师;幼儿园比谁长得高长得壮,小学比的则是谁的分数高……因为这些因素,幼儿园“小学化”成为一些幼儿园茫然失措的错误选择。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口诛笔伐,那些处在风口浪尖的的幼儿园,除了深感不安和那些“有苦说不出”的难言之隐之外,更多的是陷入行动迷惘:“小学化”究竟是谁之过?如何有效矫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如何实现幼小平稳而顺利的交接?近日,我们邀请了国内4位知名幼儿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就此话题展开探讨。对话嘉宾■范建华北京市群英幼儿园园长■高寿岩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董建新内蒙古包头市铁路第一幼儿园园长■李雁玲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亮拓教育机构副总经理不是幼儿园要“小学化”,家长是助推“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帮凶,幼儿园要肩负起培训家长的责任。范建华:国家一年来先后5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社会舆论也一再声讨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体现出了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普遍关注。其实“小学化”问题的出现,不是幼儿园要“小学化”,而是幼儿园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太大,尤其是家长在这里面起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小学,不会加减法不会拼音?家长意见很大。所以我们认为避免“小学化”,幼儿园还要肩负起培训家长的责任。比如我们在园里引进一个“运用民间美术环境,发展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策略”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课题计划、目的、措施、进展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班级网络、飞信传递等方式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与幼儿园同步知晓、同步成长,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的锻炼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董建新:幼儿园不存在可以学什么,不可以学什么,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就我们幼儿园而言,首先对教育教学进行目标定位。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创造性地从儿童发展的四个维度,即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个性与社会化发展出发,对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解析,避免“小学化”倾向,特别是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鲜明地有别于“小学化”。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划分科学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美工区、阅读区、体验区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例如幼儿园超市区域,我们科学地配备材料,保证材料的可玩性和游戏的趣味性,创设了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发20元钱,有零有整,让小朋友到超市购买东西,小朋友根据超市的货物标签计算自己可以买多少东西,应该买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思维和交流能力,其实也无形中积累了数学知识。只有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才能搞好幼小衔接。高寿岩:既然提出“衔接”这个词,就说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台阶,而且跨过这个台阶有难度。有调查表明,40%的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因为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学后,孩子必须要离开跟他相处多年的“第二个母亲”——幼儿园老师,而去面对新的小学老师,接受这些新老师的不同要求。小学老师也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关心吃喝拉撒睡等生活问题,一切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这些变化都会使孩子感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二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幼儿园强调在游戏中学习,强调生活能力的学习,没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考试,以游戏为主,孩子学习的自由度比较高,而小学教育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各种考试,孩子的学习自由度很小。二者的不协调让孩子产生诸多不适应。三是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变化。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就不再被重视了。孩子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要尝试融入一个新的集体,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理性、纪律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替代自由、随意和自我。四是家长期望的变化。幼儿园时期,家长对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学习上的任务要求,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虽然部分家长会对孩子有些期望和要求,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强制性。但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他们给予新的、明确的期望和学习压力,这可能是引发孩子产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雁玲:从办学性质上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检查。从教学方法上看,幼儿园孩子以游戏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学习,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在小学阶段,学生以文化学习为主,小学教师多采用演绎法,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从师生关系上看,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教育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所以,只有认识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我们才能搞好幼小衔接。范建华:支持幼儿园学习小学课程的人大多持这样的观点:小学入学要考试,不教孩子会不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过分“妖魔化”了小学入学考试的内容。我之前曾经陪我儿子一起去参加过小学升学考试,题目很简单:每个孩子拿到一张A4纸,纸被折成四连格,每个格子里一幅图案,然后老师给孩子1分钟时间准备,谁准备好了就可以上台将图画内容讲成一个故事——其实它指向的还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即使有涉及到算术的题目,也都是应用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题。所以有时候,一些负面信息被放大宣传,家长之中口耳相传,导致产生了误解。我们幼儿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主动和家长对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提前和周边的一些优秀小学沟通,请来一年级的老师,与他们一同备课,一起来制定大班最后一个学期学习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遵循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这个举措在小幼衔接问题上使幼儿受益、家长满意。面对过渡时期产生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学会要做一个智慧的园长,充分利用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幼儿园要注重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小学要更多了解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家长要培养孩子对入学的期盼,教育部门要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高寿岩:解决好“小学化”和幼小衔接的问题,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幼儿园要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能力对孩子适应小学至关重要;从大班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了解、认识小学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学校生活;在学习内容和要求方面,可以跟小学做一些接轨,把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加长,培养孩子主动听讲的能力,布置一些回家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小学也要更多地了解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给孩子过渡的时间,增强上课的趣味性,多运用一些游戏的手段,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小学教师如果能观摩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会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对入学的企盼心理,不要让孩子觉得小学教师很严厉,上小学很痛苦,让孩子明白上学是长大了的重要标志,是自己更能干的重要标志。在家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减少包办代替。如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台阶就会变成缓坡,我们会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李雁玲:幼儿园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入学的态度,使幼儿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小学低年级应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并为他们营造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作为家长,则要在增强幼儿的信心、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等方面做出努力。此外,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也不可或缺,首先应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小学入学考试,加剧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这一类测试根本无法反映其将来的学业水平,更无法预测其将来的发展潜力。其次,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育、管理和培训支持。在一些国外师范教育中,学前与小学低年级属同一层次,获得这一层次证书的教师可任教于小学或幼儿园。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至少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阶段,就能了解相邻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
本文标题:学习型幼教《中国教育报道》园长访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