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平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平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文体局办公室2009-07-23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07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研究探讨这一课题,对于进一步理清我县文化发展思路,完善文化扶持政策,更好地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促进文化强县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时代先进文化,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新局面。1、文化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十五”期间,县图书馆藏书8万册,年接待读者上万人次;电子阅览室电脑40台;年开展各项读书活动10次,参与活动超过10000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独家独院,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主要建设基本业务用房建有“五室、一校、一场、一院、一中心”,即建有图书室、报刊阅览室、展览室、游艺室、健身娱乐室、农民夜校、篮球场、影剧院(或小型演出场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目前已经有10个乡镇完成综合文化站的标准化建设,其它几个乡镇春节前竣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去年9月份已经在全县全面铺开,今年1-11月份共放映5300多场。目前已建有35个农家大院,102个农家书屋。启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先后完成了画像石、石刻造像、汉代货币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查材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复查了邢家庄遗址、蒙山万寿宫、东山书院旧址、康太庄汉墓、前东固碑林、左宝贵衣冠冢、南武城故城、曾子山摩崖石刻、舜帝庙遗迹等一大批文物点。对文物的性质、内涵、保护现状等进行了考察研究。2、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成果丰硕。“十五”期间,我县先后成立了美术、书法等10余个协会,成立“百灵艺术团”“平邑豫剧团”等多种演出团体。部分乡镇也成立文学艺术学会、协会分会和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社团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每年在市以上报刊台发表多件文艺作品。几年来,创作、编演了一大批舞台文艺精品,邵芳同志创作的“龙”在临沂艺术节上获得了殊荣,被评为“临沂市十大艺术大师”的称号。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1项,县级14项。3、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一是重要节庆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每年元旦、春节、梨花节、五一、五四、广场艺术节、长寿文化旅游节、国庆等主要节庆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紧紧抓住各种传统纪念节日有利时机,通过争取上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开展全县性的文艺调演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突出、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已成功举办的连续六届“长寿文化旅游节”和每年春节的系列宣传文化活动,成为本县节庆文化活动的品牌,成为集文艺汇演、商贸洽谈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节日期间,城乡民间灯舞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方队沿街游行表演,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各乡镇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纵深发展。二是民间文化得到科学开发保护与利用。县级文化部门切实加强调查,深入村组户,对“平邑洛子”“洛阳葫芦”等民间文艺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到目前为止,共整理民间手工艺18种、民间戏曲表演23种、民间游艺30种、有价值史话50个、民间事象13种、民间故事120余篇,收集历史文化名人50余个,整理物质、非物质、历史文化名人等材料60余万字,并评选了《平邑洛子》传承人蔺景旺等28人。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完成了市柳琴剧团历史剧“王祥卧鱼”专场巡回演出任务。农村信用联社资助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组成的演出小分队深入到乡镇、农村、集市、广场专场演出20场。移动公司平邑分公司资助的送科技电影180场。临沂市新闻出版局、临沂市书画贸易有限公司送图书2.4万余册,计18万元。四是文化专业单位和乡镇文化站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县文化馆充分利用场馆设施设备,积极开展公益性文艺培训,年举办文艺讲座辅导超过100次,受训2800余人次。指导20个社区,建起了集学习、活动、娱乐于一体的高标准文化大院。积极指导并参与蒙山培训班文化活动及篝火晚会。县图书馆积极开展图书报刊免费借阅、电子信息阅览,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年接待读者上万人次。同时常年辅导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建设“图书室”、“图书角”。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1、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地方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乡镇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文化统筹费,转移支付又没有文化经费,造成文化经费相当困难。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除文化站人员工资外,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乡镇财政负债沉重,根本无力投入文化事业,加之多数乡镇文化站基本没有收入,文化站工作运转难以维持,每逢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只能由乡镇政府给予零星补贴,影响了积极性。个别乡镇仅有的一点文化经费,仅够订阅报刊杂志。由于经费紧缺,县文化主管部门及直属专业单位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群众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等工作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状况与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医院、道路、通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未有大的改观。目前,县、乡(镇)、村(社区)、户四级文化网络虽已基本形成,但阵地缺失,设施落后。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设施没有跟上县城快速扩容功能配套的步伐。通过实施“文化惠民行动”,乡村两级文化站(室)建设取得新进展,但离国家的建设标准要求以及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文化阵地和设施设备的缺失,经费没有保障,有的乡镇一年未开展一次文化活动,相当部分农家书屋多年未购一本新书,仅有的书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农民学科技文化的需求。其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文化站的功能在逐渐萎缩。3、农村文化活动简单的形式与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取向不相适应。当前,我县农村文化消费需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美”多元化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传统文化转变为自主选择现代文明成果。由于近年来个体文化、私营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迅速崛起,使传统的国办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乡镇逐渐普及了有限电视,再加上高清数字音像制品、家庭影院和家庭电脑的普及,农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文化服务(吹拉弹唱和读报)已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场地少,农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仍然较为匮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室内简单文化活动较多,室外氛围浓厚的集体文化活动明显偏少,县城组织和举办的文化活动多,乡镇、村组和农民自发型文化活动少的局面。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4、文化从业人员的优待培养不够与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文化馆、图书馆有工作人员但缺少专业艺术人员,乡镇文化站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有的文化干部在乡镇身兼多职,文化专干除了开会写标语、拍照片、办板报等跟本职工作有点关联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驻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中,分散了抓农村文化建设的精力。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传统体制下培养的文化从业人员,其能力、素质均受到极大的挑战。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加大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使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完善,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健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序、合力推进”的管理机制,分解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加大包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党委、政府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使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完善,促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并作为地方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以及单位申报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实行政府荣誉奖励制度,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对生产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有功人士予以表彰奖励。2、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3、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保障机制。一是要全力“建”。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大投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完善“馆—站—室—户”农村文化设施体系。在县城,加大文化馆、图书馆上等升级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辅导;在乡
本文标题:平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9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