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远离拥挤防踩踏教学目标:(1)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对师生生命的威胁和危害。(2)预防为主、平战结合。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拥挤踩踏的危害:二.先期预防和应急措施。1、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根据我校的客观情况,南楼楼道较为拥挤,校在两操和两放学时,在南楼主楼道安排两名教师值周,南楼副楼道安排一名教师值周,负责指挥和疏散学生下楼,学校值周领导和政教处也将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严防楼梯拥挤、踩踏实事故的发生。2、突发事故发生后,学校将迅速组织人员救助受伤学生,同时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把学生送到最好的医院进行救治,并把事故情况报告县教育局。3、组织好其他学生的疏散工作,做好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4、对事故的处置,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学校确负有责任的,将及时筹措兑现赔偿资金,防止矛盾扩大。结束语同学们:在远达小学这个可爱的大家庭里,我们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有说有笑,就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真希望我们的快乐是长久的。但我们这个家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意外,这些意外情况普遍吗?它究竟是由何原因引起的呢?每一学期,不少同学们在校园内因各种原因受伤。为了了解校园安全意外的有关情况,我们首先对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在上一学期,大多数同学都有在校内磕碰受伤的经历:有不少学生由于不小心或其他原因受轻伤,其中有由于打闹造成受伤的人,有由于别人跑步而撞到自己受伤的人数,有不小心自己跌倒受伤的人……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是自己不小心摔跤或是被别人撞到的。我们总结出以下同学们在校内意外受伤的原因:1)在走廊、楼道里踢球、追逐打闹;2)集体上下楼时,不讲秩序、互相拥挤;3)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丢着玩,或者打来打去;4)打扫卫生时用劳动工具打闹;5)攀高并从高处往下跳;6)趴阳台,从阳台上往下扔东西,高空抛物;7)进食堂、电脑室拥挤;进出校门拥挤;8)爬墙、玩铁门、教室门;9)上体育课时在教室里逗留……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地来对照一下,想想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三.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任何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2)、自觉维护校园秩序,不在课余追逐打闹;3)、不爬高(含爬墙、窗、树、栏杆、阳台、篮球架等);不在校园内骑车;不登上窗台擦抹课室无走廊一侧的玻璃窗户;4)、不扔石头、木块、玻璃球等硬物件;不从高处往下抛扔东西;5)、进出校门注意安全:让一让,等一等;6)、上下楼梯不要拥挤。四.总结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学习的乐土。可危险的陷阱也可能就隐伏在其中某一角落。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遵守纪律,规范行为,提高警惕,让安全隐患从我们身边消失,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只有快乐!12.春游踏青要安全教学目的:学会户外活动的基本保护,把握春游安全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就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就春游期间的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二、小组学习分小组讨论,明确的要求。三、总结综合讨论意见1.参观活动中一切行为必须统一听从导游和老师的安排。必须遵守游玩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指定地点,车辆。在以往的春游中我们发现过一些因为个别同学而拖延整体游程进行的现象,希望这次不再出现类似事件。2.同学们要牢记老师的电话,有特殊情况及时和老师联系,不要私自做主离开队伍离开景区做其他事情,也不要做一些例如严禁下水,划船,伤害动物或做有危险性的动作的事情。.学生在车上听从导游统一指挥,严禁任何人开窗,向外抛物,严禁将手、头伸出窗外,禁止在车内打闹影响司机驾车。4.注意交通安全如有意外事故发生,要听老师统一指挥,不许随便离开车辆。5.学生着装可以统一穿校服,以便寻找方便。6.上车前集队有序,严禁拥挤,女生先上,男生后上。7.返校归来时,各位同学必须回到教室,听从班主任老师统一安排方可离开,严禁私自离校。四、出行礼仪对同学春游中的文明礼仪也有明确要求有:1.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注重自身形象,做到文明参观,举止高雅,遵守景点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人。2.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场所卫生保洁。能够自觉地维护景点的环境卫生,不让垃圾污染我们的视线。3.春游活动中可能会有其他外校的春游在一个景点,我们不要与校外同学发生口角,争执,如果有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汇报。4.在春游活动中我们要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同学之间有困难要做到互谦,互让,互助。5.作为一个班集体要保持车内和景点的卫生。另外,要记住应急电话,比如班主任电话、家里电话、110报警电话注意交通安全13.预防溺水保平安珍爱生命,远离危险——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游泳安全知识,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知道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安全意识。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防溺水教育。二、新授1、游泳中要注意的问题: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中学生游泳的画面。学生讨论:在游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以后,教师进行总结: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2、在网上搜集学生发生溺水而导致死亡的事故,然后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教师作总结: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3、溺水的急救(1)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教师进行详细讲解: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为什么?)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方法,全班学生每2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演示,1人扮演溺水者,1人扮演救护者。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其他同学细心观察,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优点和缺点。(2)如何开展岸上急救教师详细讲解急救步骤:第一步: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将其口腔打开,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如果溺水者牙关紧闭,要从其后面用两手的拇指由后向前顶住他的下颌关节,并用力向前推进。同时,两手的食指与中指向下扳颌骨,即可搬开他的牙关。第二步:控水。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到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住他的头部,使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他的背部,这样即可将其腹内水排出。第三步:如果溺水者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效果较好。若心跳停止还应立即配合胸部按压,进行心脏复苏。第四步:注意要在急救的同时,要迅速打急救电话,或拦车送医院。14.使用家电重安全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2、掌握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二、小组交流: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3.教师归纳: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三、辨析: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四、课外延伸: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15.家居生活防火险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防盗等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资料准备:《安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一、用电安全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截断电源。二、防火安全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2、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3、快板表演:合:节日到,真热闹,小朋友,放鞭炮;甲:柴草旁,屋前后,严格禁止放鞭炮;乙:点炮引,要用香,别用火柴打火机;甲:哑炮未响别去拿,伤了自己损失大;乙:冲天炮,危险大,引起火灾害人家;甲:别拿拉炮对着人,免得炸己又伤人;乙:放鞭炮,害处大,最好自己别放它;甲:有的城市已严禁,我们带头来执行;合:来执行!四、课堂总结。五、作业: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本文标题:安全第五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4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