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写史学论文————以《论古代户籍制度与中国古代王权政治》为例论文介绍: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纵向贯穿全文,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分为萌芽、奠基、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西周以前为萌芽,从东周至南北朝为奠基,隋唐至清为发展完善,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户籍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法律,引用文献加以印证。最后做出总结,指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为王权政治服务的。一、收集资料与利用史料是指人类在历史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文字资料以及实物,然而史料既不等于历史也不等于文献。史料分为中外文字、文字与非文字、以及从史料的原始程度来分,再细化分则有文献、档案、报刊、回忆录、前人记述、影像资料、遗迹、口碑等。就本文看来,文章先后引用了《史记》和《周礼》等文献,应属于文字资料中的文献和档案。对于搜集资料应该有精、真、新等要求,搜集的范围也应遵循一条线顺序,即权威资料——参考资料——前贤时人的论著,如果是中国古代史,则应该从经史子集到文物的顺序。关于史料的搜集方法则有:日积月累、重点搜集、顺藤摸瓜、请教师长和实地走访等五种方法。本文多引用《史记》,《周礼》、《汉书》等正史,因此不存在真伪问题,但是这也是得所引用的资料不新。至于搜集方法本文属于重点搜集和请教师长的方法。史料的利用与引用在形式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即文献中的内容原文应用和用自己的话表述的引文献之书。本文两者兼具,既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等明引也有“所谓“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这表明“伍”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等暗引。处理史料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应该客观化,其次要科学的处理史料,主干(权威性)史料,抓住最重要的、最典型的、最本质的史料。最后处理史料要求真(根本性原则)方法则是精度史料、鉴别、辨伪、校勘、考证等。本文大量应用诸如:“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等叙述性史料,并不带主观情感色彩,仅为事实的陈述。二、标题标题应该醒目、凝练内容。从所处位置上分为大标题、小标题、副标题等,从结构形式分为范围限定式标题、问题式标题、结论式标题、叙述式标题、对比式标题、带副标题式标题等。本篇论文《论古代户籍制度与中国古代王权政治》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属于叙述式标题,并带有以时间脉络有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和发展完善阶段三个副标题。三、引言引言的内容主要有1介绍背景(动态简介、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2研究创新性(材料新、方法新、理论新、内容新)3研究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基础4研究结果和现实主义5适度的谦语(求证专家、求教育专家)功能为强调文章重要性、宣传论文主旨。写引言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不要过分叙述熟知的知识,篇幅长短适宜,认成语气规范。引言易存在以下问题1无引言2过长或过短3文不对题、泛泛而谈4与摘要雷同5写法混乱6内容缺失。本文引言开门见山,引用《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叙述了萧何对户籍的重视,之后便开始介绍户籍制度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然而这样写便犯了与摘要雷同的问题,并且由于引用文献使引言过长。四、正文的写作正文写作有三个原则:1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广泛评尽占有真实史料、观点确立要客观2规范的写作,准确使用层次标题序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数字3严格使用学术语言,语言要准确、精炼、庄重朴实,避免出现语言误区。本文很客观的介绍了各朝各代的户籍制度,并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语言准确,无大问题。论文的结构安排要突出重点,逻辑严密,各部分长短适宜。结构的主要形式有排列式、递进式、比较式、总分式、混合式。本文以时间纵向为贯穿,属于递进式。安排段落结构要使用规范段:一段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突出段落的中心句。五、结语与注释结语为各大部分的的小结,整篇文后的结语。写作内容要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何变化,本研究的建议、展望,总结论的归纳或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写作类型有分析综合(重要内容、突出作者观点)事实对比、解释说明、提出问题、预视展望。本文结语总结了历代的户籍制度,得出历代指户籍制度是为王权政治服务的。属于分析综合的类型,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却没有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比较也没有对本研究有何建议和展望。注释分为题目注释、作者注释和引文注释。本文多为引文注释。六、摘要、关键词摘要是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报道性(指明主题、思想、内容、范围、梗概)和指示性(指明论题、及取得成果的水平、性质)本文摘要,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人身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属于报道性。关键词为名词名词性词组,通常有3~8个,是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历史专有术语。本文关键词:古代;户籍;附:论文原文历史学论文:论古代户籍制度与中国古代王权政治摘要: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人身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王权对编户齐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很大程度上依靠户籍制度,这是这项制度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关键词:古代;户籍;制度《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萧何私自收藏的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秦国户口版籍,这一举动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惨烈斗争中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可谓意味深长:拿到了户口版籍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情,并进而控制土地和人民,获得了它,也就象征着获得了国家政权。中国户籍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经无数次的战争、内乱和王朝的更迭,户籍制度总是以某种方式继承或沿袭下来,并且越来越严密,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组建军队、分配土地、征收税赋、推行礼教、维持治安都与它有关。如果说官僚制度是君主对官吏进行管理的有力武器的话,那么户籍制度就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专制王权对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户籍制度。大体说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即登记人口的意思。但当时的“登人”,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因此后人推测,商周时“登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分别在国野设六乡、六遂对人口进行地域划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又据《周礼•秋官•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受拜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由于目前对《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仍然聚讼纷纭,因此,西周时是否真有如《周礼》中所言的那种系统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是值得怀疑的。不过,虽然《周礼》并不一定反映周代的真实情况,但它至少说明和反映了中国古代管理户籍的思想和实践,很早已经萌芽。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由于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为了增加人口,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用减免赋役的办法来招徕别国人口,其次是限制本国人口逃亡,如秦律就规定严厉处罚拐带秦国人出境的行为:“游士在,亡符,居县貲一甲,卒岁,责之。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还有就是提倡早婚,鼓励生育。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有关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口管理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考核官僚的上计制度中找到证明。所谓上计,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项,事先写在木券上,然后剖而为二,国王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上计时,国王根据原券考核实征数目,决定官职的升迁。在上计制度中,对户口的考察一直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一个重点。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秦的户籍制度的创立,大约始于秦献公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所谓“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这表明“伍”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将其作为增加人口和社会控制的手段,而且极大地强化了通过户籍制度对民间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专制工具这样一种色彩“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令民为什伍”,就是把国中所有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之中,设一伍长,每什之中,设一什长,平时为民,战时即为兵。伍、什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建制。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凡在战场上杀敌多者,不管原来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按规定晋升爵位。同时也规定,行军作战时,什伍之中如果有一个逃亡或降敌,什伍之中的其他人都要连坐。秦的户籍制度,自秦统一天下之后,更加严格和完备,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的。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西汉年间,户籍管理备受统治者的重视,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其中之一就是“户律”。西汉在秦代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汉代的户籍制度之明显不同于秦制的地方,还在于汉代有户等的划分。尽管汉代户等的划分不如唐宋以后明显和具体,但确实是户等划分制度的萌芽。汉代还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乡有乡长,亭有亭长,他们主要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为了严格户籍制度,禁止任意迁移和逃亡,汉代统治者还为此制定了“舍匿之法”,又叫“首匿法”。《汉书•淮南厉王传》:“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汉代的“舍匿之法”,等于是秦的禁亡之法的发展,它由打击逃亡犯本人,发展到了逃亡犯的藏匿者;而且“舍匿之法”执行甚严,以致汉代诸王侯中,不乏因“藏匿亡命”而被削爵下狱者。3发展完善阶段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隋初人口大增,主要是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索貌阅”和“输籍法”,将隐漏的户口检括出来了。开皇五年,文帝下令“大
本文标题:如何写史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9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