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资料
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历史人口增长呈“J”形曲线,特点:工业革命前增长极其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迅速人口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主要特征原因影响“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的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粮食大幅度增产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大,产生“城市病”“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0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改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力不足;社会经济负担加重“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生产力发展水平2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差异:1、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2、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人口问题与对策1、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城市病”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2、发达国家(中国、古巴、韩国)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3、中国——既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口基数大),同时还存在着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问题),措施是针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措施。中国放开单独二孩和二孩政策1、意义: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的问题;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养育孩子的成本增高,不会出现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可以使中国依然保持大国人口规模。2、可能存在的问题:出现人口的过快增长,中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很大,放开二孩政策,可能使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出现“城市病”: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不稳定。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人口爆炸人口呈“J”形增长给环境带来压力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和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3资源限制性的主要表现自然资源重要性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2.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是人类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资源1.需求越来越大2.不合理利用3.水体污染森林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仅考虑基本生存)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三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小于人口容量。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5、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变动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入、迁出,即人口迁移决定)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分类按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义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和国内迁移两种。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农村(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路线(1)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4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2)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4、中国的人口迁移(1)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2)建国初期(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特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流量小(3)改革开放后(民工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后)。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特点:自发性、流量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5、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6、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经济因素: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如:我国民工潮)、战争(如:巴尔干半岛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如:历史上都城的变迁和朝代更迭;石家庄称为省会城市后人口数量的变化)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为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出国留学的人口迁移(生育观念、生活期望)家庭婚姻——婚姻(以青年人为主),家庭(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宗教信仰——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产生的人口迁移7、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方向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人口人口迁移工作机会、收入、升迁、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环境好、地价便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58、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收入增加;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区域差距;不利: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耕地荒废,基础设施失修;2)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劳动力增加、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利:“城市病”——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不稳定。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背景与人口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高)婚姻的稳定程度:离婚率高,婚姻不稳定,出生率低宗教:一般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人口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1、(婚姻观)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降低人口出生率2、(生育观)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3、(择业观)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4、(迁移观)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区位理论(城市、农业、工业、商业等同时适用)1、自然地理区位——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河流)、土壤、植被、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生产协作条件、地价、土地、城市化水平、宗教、历史、政治中心、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旅游等。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中),伯明翰、曼彻斯特(英),匹兹堡(美)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石油工业城市——阿伯丁、大庆、东营、玉门金矿开采城市——约翰内斯堡(南非)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6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人口密集、消费力大;交通便捷,方便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交通便利、地价低、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2、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
本文标题: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