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历史社会学专题台湾现代性形构(I)
1歷史社會學專題:台灣現代性形構(I)授課教師:黃崇憲上課時間:星期三9:10am-12:00pm聯絡電話:(04)2359-0121轉36313電子郵件:momo@thu.edu.tw約見時間/地點:週二、週三,7:30am-8:30am,東海大學丹堤咖啡館(請事先約定)辦公室:SS539課程簡介本課程定位在以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視野,系統性地檢視自日治時期以來殖民現代性迄今之台灣現代性形構。首先,在梳理了西方現代性的重要相關議題後,更進一步地對台灣「現代性的在地化」展開反思,也同時對西方中心的「現代性」論述進行質疑。長久以來,在台灣「現代性」很少「被問題意識化」(problematized)地提出質疑挑戰。因此,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理解也趨於單向度、扁平化,因而缺乏深刻的、較為複雜的辯證內容。一個較系統性地重訪/反思現代性的工作實刻不容緩。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即是要以台灣「在地化的現代性」做為有啟發性的置疑架構(problematique),立足台灣,與西方「現代性」的歷史進程及相關的文獻進行更廣泛平衡的對話,期能切合並發揮台灣特殊的異質性的歷史經驗澱積,洞悉西方文獻可能隱涵的偏見與限制,並與其他本土經驗研究者對話。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台灣社會即受到西方經濟、文化與政治體制的影響,主動或被動地追求西方所經歷過的「現代化」。這使得當代台灣體現在諸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面向上,有著與西方社會雷同的「普遍」特徵。然而相較於現代性在西方的萌芽、開展與擴散,究竟台灣的現代性和西方的現代性有何牽衍、並行、殊異之處;在何種程度上,台灣社會具有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質,這些問題一直困擾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構成本課程的核心關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課程意在為台灣的現代性問題思考提供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及深化對現代性思考的言說情境。在課程的進行中,我們希望能從社會學的視野出發,並緊扣台灣的歷史發展脈絡,來進行理論性的陳述和對現代性的概念詮釋。作為一個歷史分期的概念,從詞源學上看,「現代」(modern)一詞可能來自於拉丁文中的modo,意指「剛才」。不過,它的歷史內涵究竟如何,目前在國際學術界,仍然莫衷一是。大柢而言,現代性標示了一種斷裂或一個時期的當前性或現在性。AnthonyGiddens即指出:大約從十七出紀開始,西歐世界(特指英法兩國)逐漸展現出某種特定的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模式,特別是自十九世紀爾後,經由殖民統治、軍事侵略、傳教、通商貿易等機制的作用,由歐美列強主導的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也逐漸擴散到非西方世界。所以現代性的形成不但關係著近代西方的興起,也形塑了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發展和命運。因此,要了解當代台灣,必須了解近代西方;而要了解近代西方,必須了解現代性。因為西方之所以成為今日2之西方,主要是拜現代性之賜。事實上社會學本身,就是為了反思整個西方社會如何從傳統過渡演变到現代而崛起的一門學科,就這個意義而言,社會學即是現代性的同義辭。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現代性總是與「現代化」過程為歷史場景的基點而密不可分。工業化、城市化、科層化、世俗化、市民社會、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的興起等歷史進程,就是現代化的種種指標。就此意義而言,現代性指涉的是以下四種歷史過程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產業革命下形成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勃發、世俗政治的確立和合法化、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建立、傳統社會紐帶的鬆弛及社會的分化與分工、以及宗教的除魅與消費文化的興起,這些進程深刻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形成。作為一個規範性的概念,現代性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分期」和「社會學」的概念,還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ethos)。而其主要特質和內涵即是所謂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其特徵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語)來評判一切。如斯對「理性」的加冕,一方面樂觀地認為,人類對於自然世界,可以透過理性活動而獲致科學知識,並且以「合理性」、「可計算性」和「可控制性」為標準達至對自然的控制,其口號是「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語)。而另一方面則表現在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合目的的和不斷向前進步的。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個個層面上,可以具體表現「理性化」特色的「現代性」歷史型式則莫過於植基在「持具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individualism)下尊重私有財產的自由經濟型態、實施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肯定個人自由且自主的存在意羲、肯認多元價值的包容社會等等。關於現代性的規範性面相的爭論構成了當今西方思想界的一個中心議題。在二十世紀的思想演变中,從胡塞尔、海德格、德希達、到傅柯展開了對現代性的質疑和批判。例如傅柯反對啟蒙運動將理性、解放和進步等同起來,認為現代性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和統治的型式。傅柯對現代理性及其規範的霸道大加撻伐,而對那些被理性規範排斥到現代社會邊緣的瘋子、犯人、移民、同性戀者等等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就某個意義而言,傅柯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現代社會的邊緣地帶為對象,揭示出現代社會規範、控制和塑造主體的權力機制和結構。從傅柯的觀點來看,自十八世紀以來,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被整合到論述實踐的帝國之中,啟蒙的理性神話用「求同求全」的虛妄來掩飾和壓抑多元性和差異性。而在面對後現代主義者的攻擊,哈伯瑪斯卻認為現代性只是「一個尚未完成的計劃」,任何批判的目的不應該徹底否定它,而應該設法完善它。作為一個文化或美學概念的現代性,似乎總是與作為社會範疇的現代性處於對立之中,是「現代性及其不滿」的徵兆,也是ZygmuntBauman所說的「ModernityandAmbivalence」(其書名),許多當代的思想家都指出隱涵在現代性大旗下的矛盾及其危機。自從啟蒙運動以來,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種種文化思潮與運動都對「啟蒙理性」被無限上網的價值展開毫不留情的攻擊。從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初曙到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最後失敗,浪漫主義就是在這激盪的二十五年中興起的。浪漫主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對啟蒙運動的一種反抗。啟蒙運動是一場強大的、廣泛的思想和精神運動,但最終耗盡了人們的支持,引發了一場反革命運動。啟蒙運動推崇理性,不喜強烈的激情、主觀性和混亂無序,到頭來,它變得乏味、單調、沉悶。因而針對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Burke宣稱,「理性不過是人性的一部份,而且絕不是最大的部份」。再者,與啟蒙運動的標準化和簡單化相反,浪漫主義3注重內心的感受,把個人的情感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因而其基本特徵是多樣性或多元論,是追求和欣賞個別與獨特,而不是普遍和一般。就「現代主義」而言,盧梭可說是先驅者,他也是我們一些最重要的現代傳統的源泉,如懷舊性的夢幻,如精神分析性的自我審視,又如参與式的民主等等。在韋伯于一九o四年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之核心思想中,整個現代經濟秩序的龐大宇宙被視為一個「鐵的牢籠」。那種鋼鐵般的無情秩序、那種資本主義的、墨守法規的、資產階級的秩序,「以不可抵抗的力量決定著一切降生於這種機制中的個人生活。」它必然「決定著人的命運,直到燒光最後一噸化石形態的煤炭。」在韋伯看來,他的同代人只不過是「沒有靈魂的專家們、沒有心肝的縱慾者;而這種無效的結果卻讓人誤以為,它達到了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發展水平。」而韋伯所說的「沒有靈魂的專家們」也正是尼采所抱怨的對象,迥異於學院派的哲學家,尼采宣稱「我用自己的整個身體和生命來書寫」。「人類的理性太疲倦了」【羅曼羅蘭語】,尼采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可說是他的思想的最主耍特徵。如果說現代性代表了解放的力量,它的另一個黑暗面則是限制,權力無處不在,到處流竄。就Foucault來說,現代國家使用各種運用科學知識而建構的權力技術,負責以所謂「凝視」(gaze)的社會控制技術來監控、管理著領土境內子民的一切,從人口數量的總體管制到涉及個人身體與靈魂的所有事物,就像「聖經」說的「牧羊人」一樣以訓育的方式進行牧養權力(pastoralpower)的運作。而後現代主義則放棄了精英取向的、偉大的、自主的美學觀,而成為一種對於庶民生活週遭環境更為敏感的文化風格。基本上,後現代的發展朝向展現意義與價值的多元化、非線性化、去中心化、碎裂化以及消費象徵化等特徵。拆解了現代性作為「歷史分期」、「社會學」、「規範性」、「文化、美學」概念的諸多分析面相的主要目的,乃在於幫助我們對台灣「在地化的現代性」進行更有系統性的歷史/結構考察。本課程為一學年課程,從日本殖民講起迄今日益面對全球化衝擊的台灣止。整體課程目標主要聚焦在殖民現代性與國府黨國體制確立及後解嚴政黨輪替民主轉型、鞏固、深化與挑戰的政治經濟分析。在經濟的面向上,主要是對日治米糖經濟與戰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轉型的勾勒與分析,分析工具將仰賴發展社會學和晚近經濟社會學的最新發展趨勢與文獻。在政治的面向上,近代台灣民族國家的形成(stateformation)、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威權政體的確立與民主轉型、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等等,都是要深入討論的議題。過去一、二十年來政治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可用來深化對這些議題的瞭解。除了政治經濟分析外,本課程也將拓展到社會與文化的面向。在社會方面,將以階級結構轉型、跨代社會流動與教育資源的分配、族群與性別、與市民社會的浮現與公共領域的困境與契機作為探討的範圍。在文化方面,則歷史地回溯自日治以來殖民政權的同化與皇民化政策,如何形塑國人民旋國家認同,並透過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後殖民思考,檢視日治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從文學看到的台灣歷史不止於讓我們看到政治紛擾與世代興替的歷史浮沉而已,也包含了庶民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慾望的軌跡。就此而言,本課程除了關照大歷史的宏觀敘事外,也將突顯庶民社會生活的眾聲喧嘩的生活樣態。日治殖民時期結束後,將分析國民黨政權接收後的去皇民化與再中國化之文化與政治操作,並重新檢視二二八事件與五0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寒蟬效應。之後,更進而貫時性地檢視七0年代的文化場域與論述社群、八0年代新興社會運動、九0年代消費文化、美學經濟與生活風格,也將觸及個人私密性中的親密關係之轉變,及對慾望、身體等的正視、肯定或承認。4在社會和文化的面向上,將佐以大量的文化研究及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做為上課討論的参考。透過一年的課程討論,我們希望能夠幫助碩博士班的研究生更深入、更週延地省思台灣在現代性進程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甚至發展成未來碩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課程方式與要求本課程以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上課前必須細讀完指定的文本。在課堂上作口頭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上課進行的方式,先由所有課堂參與同學(包括選課者和旁聽生)一一做心得分享。每位參與的同學都需要發言,之後再由每週負責指定閱讀的報告者進行口頭報告。報告內容要能式地將指定閱讀範圍之主軸清晰和完整呈現。報告者請務必控制在二十五分鐘內完成,以便有足夠的剩餘時間進行討論與解疑。除了每週的讀後分享與讀本摘要的報告外,每週也需要繳交weeklyissuememo。Issuememo的檔案名稱格式如下:※檔案名稱格式:「memo-{xxxxxxxx八位數日期}-{姓名}」範例(1):「memo-20110223-黃崇憲」範例(2):「memo-20110223-黃崇憲-導言」請注意,較諸於以前我上課時所習用的要求所有改變,本課程所要求的issuememo的format包括以下四個部分:第一、內容摘要(abstract):假設你/妳是作者寫出500字以內的摘要;第二、關鍵字:列出五個重要的關鍵字;第三、comment/critique:以讀者/評論者的角度做500到1000字的評論;第四、提問:提出三至五個問題供課堂集體討論。Issuememo的子標題請依上述四個部分列出。此外,本課程將以上課名單排序的方式安排評論同學彼此間的issuememo(操作方式於上課時說明)。評論內容分兩部分:strengthandweakness(包括abstract內容是否掌握到文本的論旨核心;關鍵字的選取是否有更恰切的替代性選擇、如何刪加,並說明其理由
本文标题:历史社会学专题台湾现代性形构(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