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了与时俱进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理论体系引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18、19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两次科学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讲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范围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等问题。而当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后,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则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华,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了新的总结,并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创造性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1】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2】,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建制。[3]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者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术与哲学具有一定关系。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普遍和一般规律的系统性认识,它的研究对象中涵盖了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由于哲学把全部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它概括出的规律具有普适性,是对宇宙物质运动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概括和升华,层次最高,适用范围最广。而自然科学仅仅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哲学世界观的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推动哲学进步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猛进步”。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只有借助于抽象的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提出科学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揭示了科学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这是马克思对科学做出的更一般、更抽象、更普遍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地观点,自然科学是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技术本身的变革,因为“一旦生产力发生了革命——这一革命表现在工艺技术方面——生产关系也会发生变革”。而且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过程长得作用——被运用到时间的科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家像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最后,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本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的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并且考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他们看来,大工业出现以前,科学发展以生产和技术为前导三者之间突出的是“生产——科技——科学”的作用关系,“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有生产决定的”。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生产过程成了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为了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即所谓的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为了新的发明或者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这是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的作用关系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并将科学技术视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主题,创造性地探索和推进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时俱进、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邓小平在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实现党在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4]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邓小平指出科技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江泽民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胡锦涛指出,要“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江泽民、胡锦涛还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胡锦涛强调发展民生科技,构建和谐社会。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引进,更善于创新,自力更生创新,树立高起点上创新的雄心壮志。江泽民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胡锦涛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更加重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党中央发出了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2006年,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科技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科技实践的最深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只有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最广阔的舞台,才能真正领导与凝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文化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科技的本质即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文化,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9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科技、教育、人才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各项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始终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以先进思想文化领航,坚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走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及
本文标题: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