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作者:张欣系别:经济管理系专业:2013级物流管理本科学号:2013114545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人类活动影响;发展对策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最近几年,全球冬季平均温度的增加是最明显的,尤其是在中高纬的大陆地区出现连续暖冬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的变化导致了降水的变化。北半球大陆的大部分中高纬地区在20世纪降水增加了5%~10%,热带(100N~100S)增加了2%~3%,而副热带(100N~300N)减少了2%~3%。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暴雨的频率增加了2%~4%。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后,暴雨、干旱、热浪、低温冷害等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了2%~4%;而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下降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和洪涝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分为俩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一类是自然因素1、人为因素(1)人口的增加近年来人偶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的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城市、交通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为了能够使食物供应跟上人口增长,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施用大量化肥与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是这些措施都有可能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2)大气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经构成了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植被被破坏导致全球变暖。(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现在人口增长快,住房紧张,建筑占用耕地,导致砍伐森林,植树面积减少。由于大量占用耕地,所以农民砍树开垦土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森林能够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7)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2.自然因素(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浓度明显升高,而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僵尸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有各种预测模型在测量上有差别,但是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全球大气和土壤的温度将升高1.5-4.5℃,这种温度变化是逐渐的,受海洋水体的影响,大约每十年升高0.3~1℃。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量必然增加,这将导致全球平均降雨量增加但是与量增加也是不平衡的,高纬度地区和基地增加幅度较大,而且季节变化较大。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旅游业受到危害。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推进,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2、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3、对农业的影响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四、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8、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9、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参考文献:【1】高晓清,汤懋苍,朱德琴.关于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若干思考[J].地球物理学报.2004(02)【2】汤懋苍,朱德琴,高晓清.地球系统演化原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4(01)【3】欧阳自远,王世杰,肖志峰,周磊,李春来,林文祝.新生代地外物体撞击事件诱发的古气候环境灾变[J].第四纪研究.1995(04)【4】汤懋苍,柳艳香,郭维栋.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J].高原气象.2001(04)【5】汤懋苍,郭维栋.大冰期成因的大气热机效率变化说[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03)
本文标题:全球气候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