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全文第四章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一、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基础···……(一)“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9(二)“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n(三)“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12(四)“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健康素质……13(五)“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14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11(一)掌握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n(二)掌握市场经营和现代管理知识……12(三)具备民主法制和环保意识……13(四)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和文明的生活方式……14第3章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诉求..............................32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发展的新要求........................................323.1.1新人格.............................................................................................323.1.2新观念.............................................................................................343.1.3新素质.............................................................................................353.1.4新文明.............................................................................................363.1.5新人际关系.....................................................................................3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能否得到较快增加,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产生重大影响。2005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性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早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农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承受着工业化国家发达农业的巨大压力。只有加快农村改革,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一能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新体制新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刁‘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2003年城镇中小学生经费是农村的3倍,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同时许多农民孩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2003年我国医疗卫生80%经费投向城市,79.1%的农业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2005年卫生部统计:农民中40十60%的人看不起病,西部60%一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目前我国农村尚有60%以上的农民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还有46%的村不通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明显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积极支持“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因此,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环节。一、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基础现代化是一项包含着丰富深刻内涵的综合的社会运动,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根本基础。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实现。即使经济己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这就是说,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特征也日益明显,这就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同时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己经不仅仅是劳动力数量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发现,从20世纪初叶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己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是人力资本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上升。因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进人的现代性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靠谁来建设?靠农民,靠祖祖辈辈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千千万万农民。农民既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无论从现在看还是长远来看,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一)“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商的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性产发展”内涵,就是指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实现“生产发展”这个目标,主要是转换生产方式,在通过设施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粮食生产中要使农民掌握现代粮食生产的科学知识,农民不但需要掌握传统的粮食生产方法和经验,还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N肥、K肥、P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科学知识,以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果农需要掌握果树的生长情况和周期,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及“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收入弹性,开拓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而且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增收能力。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都在90%以上,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一般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6一8倍,而我国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是30%、80%和5%左右①,差距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农产品表面看来供过于求,实际上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约了产品的储运销售,制约了产品市场的扩大。显然,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不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水平,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是很困难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全面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改善生①潘盛洲:《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期),《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期(总第16785页。产条件,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用企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切实推动产业升级。新形势下,只有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以深化农业龙头建设为重点,夯实基础,完善链条,才能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从世界农业发展来看,这是一条被各国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针对我国解决目前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延长产业链,加强与市场的紧密联系,迅速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因为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灵活掌握各种生产技能,转换生产方式,转变意识观念,在多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站在前沿,立于不败之地。世界历史上,成功的经济飞速发展都是以教育先行取得的。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3.3%,1870年为75.3%。美国从1870年一1913年
本文标题:全文第四章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9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