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01403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2课时)※序号:01※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要素的地区差异,从而产生了区域划分的现象。2、使学生知道,由于人们需求的不同,划分区域主体要素的不同,所以划分区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3、通过地图的使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能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明确同一地理区域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4、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6、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以及区域划分的一半方法。※学习重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学习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学习过程:第1课时地理差异显著【导入新课】一个同学假期去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有人问他看到一些什么,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你知道这些不同的颜色指哪些地方吗?同一个中国为什么用不同的颜色来形容呢?【讲授新课】一、地理差异显著(一)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1、气温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沙漠、戈壁广布。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二)我国人文环境的差异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1)农业: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三)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差异1、秦岭——淮河一线以北(1)农田: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2)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3)交通:以陆运为主,汽车是常用交通工具,马车是传统的运输工具。2、秦岭——淮河一线以南(1)农田: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2)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3)交通:水运是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课堂总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等因素影响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又影响到人文环境。※板书设计自然环境差异海陆地理差异显著地形人类活动差异※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1——P3反思:本节课主要讲了“地理差异显著”,学生认真听讲,课堂效果较好。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2课时)※序号:02※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第2课时四大地理区域【导入新课】假期大家有没有过外出的经历?都到过哪些地方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学生活动:讨论各自外出的见闻。【讲授新课】二、四大地理区域(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同时,还可以单独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干湿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根据气温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总之,根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二)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1、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2、界线B:秦岭——淮河一线3、界线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课堂总结】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课的学习,认识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状况及其主导因素,使我们对祖国的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设计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西北地区主导因素:季风地形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青藏地区——北方地区主导因素:气候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南方地区界线:秦岭——淮河※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1——P3反思:本节课主要讲了“地理差异显著”,学生认真听讲,课堂效果较好。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2课时)※序号:03※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2、了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分布。3、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征,并进行简单的评价。5、分析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探讨其对该地区的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尤其是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6、了解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主要农作物,分析形成原因,讨论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2、北方主要农业区及其农产品。※学习难点:1、北方地区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学习过程:第1课时黑土地黄土地【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视频。进入北方地区的学习。【讲授新课】一、黑土地黄土地(一)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二)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1、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纵横的黄土高原。2、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三)黑土地、黄土地名称的由来1、黑土地东北平原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面积广阔,被称为“黑土地”。2、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沟壑纵横;华北平原为黄河、海河冲积平原,面积广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是否对北方地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北方地区的地形自然特征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黑土地、黄土地※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4——P6反思:充分利用感性的图表资料,使学生对我国冬夏气温差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图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2课时)※序号:04※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第2课时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平原春耕图。华北平原夏收景象。黄土高原秋收图。播放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农业生产图片,引入本课。(教师)了解了北方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后,我们继续研究这种气候条件下对应的农业生产生活。【讲授新课】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北方地区的农业条件及作物1、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二)北方地区的农业问题及采取的措施1、农业问题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2、采取的措施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比由之路。【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给你的小伙伴介绍一下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有哪些其他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的自然景观,等等。※板书设计有利条件发展旱作农业的条件旱作农业区不利条件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4——P6反思:本课充分考虑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有用的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实用,师生互动讨论,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2课时)※序号:05※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的位置和范围,优越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2、了解东北能成为“中国农业的摇篮”的原因以及工业的分布状况。3、通过读图和填表,了解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4、通过大量图片和资料信息,了解东北是“中国工业的摇篮”这一事实。※学习重点:东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各种矿产资源的产地。※学习难点:东北地区在重工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学习过程:第1课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东北地区。【讲授新课】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一)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1、位置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2、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分别是黑、吉、辽。(二)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1、地形特点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2、地形类型东部为长白山地,山地的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三)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东北三省的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农业生产与气候1、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1)春种、夏忙、秋收、冬储,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2)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3)在春秋季节,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2、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如今,经过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该区粮食产量增加,被称为“北大仓”。三、湿地的生态问题及保护1、生态问题大面积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2、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课堂总结】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板书设计一、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东北三省的农业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生产差异三、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7——P10反思:本课注重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会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综合能力。列表比较、举例说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注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考虑了学习身边地理知识的教学理念。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2课时)※序号:06※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导入新课】在我国东北有一个露天铁矿,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铁矿资源,早在公元10~11世纪的辽金时期,这里就是炼铁和兵器制造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钢铁工业得到更大的发展,钢材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被称为“钢都”。你知道它在哪里吗?【讲授新课】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一)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条件1、地位东北三省是新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014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2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