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儒家人生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构建的意义
摘要: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启示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无可否认,这种仁与礼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格中奴性、依赖的一面,但是在哲学解放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全面、深刻地反思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笔者认为,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中追求道德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阐述如下:一、弘扬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认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君子型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颜渊》)。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离娄下》)。作为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内在要求,“爱人”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还必须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礼记·礼运》篇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也提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伦理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亲属宗族,还必须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这种博爱意识,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还特别强调“为仁”的自觉性。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仁人”,决定因素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中有成为“仁人”的理想,那么在行动上就会处处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通过学习使自己具备“仁人”的崇高品质,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仁”,自觉地捍卫“仁”,为“仁”而献身。当然,就理想人格来说,“泛爱众”,以博大的道德情怀去“爱人”,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爱所有的人。儒家主张要有所爱,有所恶。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这就是说,爱仁人是仁,恶不仁之人也是仁。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儒家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理想人格的培养来说,仍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意义的。儒家推己及人道德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从而按照人的本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这一思维模式的积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中华民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的优良品格。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还有扩大的趋势,社会体制转型所引发的新的利益、观念、心理等冲突,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渐增多,见死不救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能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新的形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积极思想,为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惟其如此,才能抵制和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二、弘扬儒家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中国古代文化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气氛,而以儒家表现得最为充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想基调。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忧患之情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书中“忧”字出现了27次。孔子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爱国情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取的强大原动力。儒家既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就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则向往“居天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境界。孔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影响了众多爱国之士,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厚关注之情,从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显示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都有其成长的地方。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瀚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肩负着强国富民之重任,为此,大学生必须发扬儒家爱国传统和使命意识,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贵任感:在祖国还不十分强大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在国际强权政治和巨大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决支持国家的统一大业,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同时,还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勤奋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三、弘扬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节操守,培养大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意志努力,它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和克服困难的道德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儒家认为,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确定人生的目标,并且能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而且还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一种支配和调节作用。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特别重视立志。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集中体现了他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重于生命。孔子曾自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并多次讲到“志”。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应当立志,君子更应该有志。作为君子,应当“志于道”、“志于仁”、“仁以为己任”,把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志”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他赞美和推崇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情操和人格独立精神,认为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应当至死不渝地去奋斗,去追求。他甚至把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他说“朝闻用道,夕死可矣。”(《里仁》)。孟子也提倡“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他要求人们要像“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告子上》)一样“志于道”、“志于仁”。儒家的这种志于道、志于仁,以及人贵有志、志不可夺的思想,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坚强信念和人生追求。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将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责任看得比个人忧患与死亡更重要。孔子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气节修养方法,要求人们要明辨是非、善恶,行为要知耻而有所约束,闻过则改,见贤思齐。孟子也强调知耻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说“耻之于人大炙”,与此同时,孟子还从正面提出了气节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浩然之气”,就是坚持对仁义的信仰,“志”即志向、目标、理想,它是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志”的不同,使人们在道德行为、人生道路、生活态度和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正是由于“志”的作用,使人们在其生命活动以及在对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少人,由于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失去对糖衣炮弹的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加强道德意志的修养显得更加必要,努力弘扬儒家的浩然正气,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保持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物所左右,维护君子的人格尊严,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为物质欲望而降志辱身,不为金钱美色而丧失人格,不向社会丑恶现象低眉折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艰苦创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的情况下,坚决反对外来干预,坚决顶住各种压力,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尊严。四、弘扬儒家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种坚强之毅力是实现“仁”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孔子看来,人容易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左右而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志向。因此,无欲则刚。儒家讲的“自强”,就是“反求诸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兢兢业业,持之以恒。《中庸》第十章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对国家民族而言,这种自强精神重视社会整体和他人价值,重视为国家社稷之大我而克制个人之小我,重视民族的大志大气与大德。对个人主体而言,这种自强精神即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若人人都修养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一种民族气节了!同时,这种自强精神不仅要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之志与浩然之气,而且需要砥砺意志和自我磨练。儒家强调的自我磨练不同于西方避苦求乐的方式,它重视培养人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以避乐吃苦为乐,自觉承受物质贫困和身体劳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子孟子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战胜困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鲁迅先生把这些人尊之为民族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儒家在道德实践中,能够摆脱小我的局限,自强不息,刚健进取,造就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变迁日益迅速的时代里,人们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带来的物质满足和快乐,但也见证了不公平和不平等导致的种种悲哀。对不少人来说,社会责任感似乎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负担。积极倡导儒家君子敢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其变成一贯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不可无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青年总是与未来相联系,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青年人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邓小平说“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当前,我们的社会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青年大学生必须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确立了远大理想后,还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理想而奋力拚搏。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反应了积极的入世精神。无论君子、豪杰、圣人,都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本文标题:儒家人生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构建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6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