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1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仍然要求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以及终身教育的确立,在高考内容方面会逐渐发生变化,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另一方面,高考作为“指挥棒”,在推动课程改革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要依据高考的变化,调整高考复习思路。一、新课标高考的特点高考在中国承载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作用。高考改革千头万绪,牵扯到千千万万考生和家庭的希望和命运,所以在高考的改革中一直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从2009年高考大纲来看,相对于2008年并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题型示例方面仍吸收了大量的大纲版高考的典型题例,例如1995年的“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不同命运”题、2003年的“哥伦布和全球化”题,2005年的“济南针铺”题等。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与大纲版的高考命题有着极强的传承性,新高考并不排斥历年高考成果的继承,我们绝不能割裂新高考与大纲版高考的关系,不能忽视历年经典高考试题的研究。纵观从2007年第一轮试点省份的高考试题,新课程下的高考与传统的大纲版高考逐渐“合流”,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有发生一些持续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高考的走向。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试题设计结构平稳,仍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但各题型的界线在淡化,功能趋向于多样化。具体表现在问答题与材料题的界限消失,选择题则以材料选择题为主。这一变化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史料成为历史学习、历史命题的载体,为新课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2、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导,贴近教学实际,如“分封制”这一考点就分别在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二、北京文综卷、广东单科卷、江苏单科卷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主干知识更突出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坚持能力立意的主导方向,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1)强调对历史课程的考查而不是对教材的考查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观认为,在我们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历史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知识来源,但绝不是唯一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此外,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同时,现在课程改革试验区存在“一标多本”的现象,各版本教材虽然都依据课程标准,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有很大差异。这种课程观和“一标多本”现象反应到高考命题上,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这个题目中所有的表述都没有在教材中直接出现,实际上既是学生理解信息的能力。(2)主题研究入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对课程理念的落实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新课程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这反映在命题方式上做出的重要探索就是主题研究入题,即围绕研究主题组织材料,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山东卷第27题,以承载文化、传播知识的书籍作为研究主题,分别选取了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等关于书籍的新材料,通过创2设新的历史情景,考查了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及特点,并通过最后的探究性题目,考查了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不同认识。该题从学生经常接触的书籍这一文化知识的承载体切入,题目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理解问题能力的考查,而最后的探究性题目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再如广东单科卷第题则直接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材料,落实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能力。(3)注重对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新课程明确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即“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高考大纲中明确了高考的思想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能力要求实际上就是学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即身体、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表达结论。反映到高考命题中就是明确了材料题的地位,以材料创设新的情景,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浙江文综卷26题逐层深入,从对材料自身的理解到材料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还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的进步。(4)试题呈现方式创新与高考对课程观的考查相适应,题目地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量运用图片、图表、数据创设新情景,重视对图表、图片、数据等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既体现考试大纲对学习能力的考查,又可以改变传统高考冷冰冰的面孔,符合目前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以山东卷为例,题目呈现方式包括小说、楹联、报刊、演讲、社论、历史著作等文字材料,也有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地图等。(5)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曾经被认为是一个软指标,无法测量。经过高考命题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已经实现,正如黄牧航老师所说:“探索历史事件所蕴涵的价值观比探索历史事件的学术意义重要”。如(2009福建文综卷)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3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参考答案: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参考答案: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参考答案: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参考答案: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6)突出时代气息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通过试题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试卷充满时代气息。但是历史的热点并不是低层次的回应,而是把热点反映出来的思想融入到试题中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发挥历史试题的再教育功能。例如2009北京文综高考(36分)研究历史上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学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挂钩,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4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参考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止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7)体现对新的史学观点的渗透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应“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课程的改革应直接反映了当前历史学研究发展
本文标题: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