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城市建设史资料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1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一.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二.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的居民点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被。”《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其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三.母系氏族公社聚落1.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生活原始农业(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原始手工业——新石器时代无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群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刻画符号灵魂不灭、崇拜祖先自然神2.母系氏族公社聚落3.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他们还在地上打桩,上铺木板,建成上下两层的住房。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目的是为了取暖。四.母系氏族公社聚落——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黄河流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甘肃省一带)仰黄河中游——关中地区: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韶陕西宝鸡北首岭中原地区:河南密县莪沟北岗(裴李岗文化)文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河南安阳后岗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鲁南、江苏淮北)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早期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湖南澧县三元宫(大溪文化)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2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珠江流域五.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1.氏族聚落采取居住与生产基地配套建置的体制进行规划。2.聚落一般都选择沿河、滨湖或者两河交汇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台地,作为建设基地。3.聚落总体布局是本着按功能分区的规划结构形式来安排的。居住区、墓葬区及陶窑区,耕地及牧场。4.聚落是据氏族血缘组织来组织定居生活的。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按照以家族为组织细胞,氏族为聚居单位,以氏族公共活动场所——“大房子”和广场为中心,周围有秩序地布列个各家族的住房。窖穴及瓮棺葬则分别依附于住房附近,其他如牲畜棚等,亦置于区内。住房门均朝向中心的公共场所。5.墓葬区同样也是据氏族血缘组织来规划的。同一氏族的成员,死后都葬在同一氏族公墓区内,各墓排列有序,葬式及头向保持一致。6.陶窑区一般均布置在居住区防护壕沟的外侧,与居住区相邻。7.聚落居住区一般多设置防护壕沟。六.父系氏族公社聚落1.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生活男子成为社会的中心,世系按男子计算。婚姻由不太巩固的对偶婚变为一夫一妻制。出现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农业是主要和基本的经济部门手工业、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渔猎业仍在社会生活中占一定的地位。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从符号刻画到文字雏形——中国文字的起源灵魂不灭、崇拜祖先自然神2.父系氏族公社聚落3.父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七父系氏族公社聚落(5000年—4000年前)黄河流域:上游: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临夏大河庄聚落临夏秦魏家聚落遗址武威皇娘娘台聚落遗址中下游:龙山文化(陕西、河南、山东)陕西客省二期文化聚落河南龙山文化聚落河南淮阳平粮台山东龙山文化聚落——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下游:良渚文化(太湖及杭州湾地区)——马家浜文化上海马桥聚落吴兴钱山漾聚落中游:屈家岭文化(湖北江汉平原、北及河南西南部、南达洞庭湖北岸)——大溪文化湖北郧县青龙泉上游:三星堆文明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3八.父系氏族公社聚落的特点1.聚落布局基本上继承了母系氏族聚落规划的某些传统。2.父权的确立、私有制的产生,在聚落规划上有所反映:“大房子”——首领的住房“宫”;公共陶窑区——供交换的商品陶器生产基地或私有陶窑公共窖穴——私有的储物窖穴中心广场——消失家庭结构的演变——居住建筑出现了双间或多间并联的形式。墓葬区渐远离聚落。单身墓增多,合葬墓则以夫妻合葬为主,偶有父子或父母子女的合葬,已不见母系氏族石器那种同性合葬墓。葬形制渐出现差别,随葬品多寡悬殊。儿童墓与成人墓多纳入同一墓葬区内。九.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原始居民已普遍建筑房屋。房屋建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只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后者干栏式建筑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分区简单,有生与死的区别,有住址及墓葬地。有窖地。十.中国城市的形成和产生1.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2.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如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也对城市建设有很大影响3.城市形成的标准(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十一.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周时代的社会背景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2.殷周时代的城市夏代:斟(二里头)、阳城商代:偃师尸乡沟商城(西毫)、郑州商城隞、安阳殷墟、商丘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4西周:周原、丰镐、王城、成周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4.礼制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十二.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都:《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市:《周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城与国: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十三.西周——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理念的时代1.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潮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洛邑的选址)“分诸侯,建蕃卫”据史书记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荀子儒效篇》)“我南望过于三望,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逸周书,度邑篇》)2.西周的营国制度都邑建设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王畿区域规划制度3.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4.东周(春秋战国)——第二次建城高潮5.东周规划思想及建设体制的变革十四.井田制与建城思想《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冬官考工记》“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5十五.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各地诸侯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收到x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5)建筑材料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十六.《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创立了“象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战国吴都阖闾2.形胜环境规划理念的形成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象”“数”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建筑群的排列组合,一方面追求以数吉象,另一方面解决排列的有主有次等关系,使其尽量在无限循环的组合之中,可以找出序数的一些规律,造成轴称、对称、院落等组合方式,这是形成古代城市平面布局向着规格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风水与《周易》关系——风水学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占卜基础上的阴阳五行学说。新疆八卦城——特克斯十七.战国吴都阖闾(龟城)规划时间:公元前514年规划者:吴大夫伍子胥为吴王建造。规划思想:“相士尝水,象天法地,建成大城,有陆门八,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规划面积: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规划格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由外廓、大城和小城三套城垣组成,内外两条护城河绕流城垣,城内河道遍布全城。十八.风水与《周易》关系1.风水学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占卜基础上的阴阳五行学说。2.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凤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古谓之风水。”中国城市建设史幻灯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编辑:李冉仝昕韩文雪6“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以生气为核心”3.风水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使古代“象天法地”方法融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气息。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概念利用自然、融合自然,城市环境建设较好4.象天法地:朱孝陵、斗城、北京5.相士尝水:温州相士、乾隆尝水6.形胜法: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7.风水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8.古代都城选址、规划布局受风水思想影响很大,讲究“藏风得水”。“凡众山咸止,诸水咸集,山水怏怏齐聚处,当是风水宝地,是‘真龙’栖息之地”。十九.《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周礼》的发现与影响(1)《周礼》——《周官》、《周官经》:记载周代官职制度的书(2)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3)成书于战国时代,发现于西汉(4)何为“礼”?《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泰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礼记礼三本》说:“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说:“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5)影响古代社会2000多年的规章,统治者将礼视为治人最高准则。王莽执政时期立于学官郑玄为《周礼》《仪礼》《礼记》一起做注,成为“三礼”。《周礼》从此大行于世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对《周礼》的膜拜日益加强北朝西魏政权模仿《周礼》设置六官唐玄宗令大臣效仿《周礼》制作《唐六典》(6)在理论思想方面,周礼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基石。(7)《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轴。二十.《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内容及解释见课本)1.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礼乐——“礼者,天地之序也;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