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九年级化学探究性试题能力训练
1探究性试题能力训练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2.小兰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的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B)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实验所的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4.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是:(1)提出问题(2)进行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解释与结论(6)反思与评价等。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步。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某无色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此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那种溶质?请根据这个问题提出你的假设:(至少提出2个假设)。5.孔雀石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它受热易分解出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根据下列仪器和药品,设计证明孔雀石分解产物的实验探究过程(写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试管,铁甲台,导气管,单空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烧杯等.药品:干燥的孔雀石样品,石灰水,稀硫酸,无水硫酸铜写出实验探究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天,小明放学回家看见他的妈妈炒菜时油着火了,妈妈迅速盖上锅盖,一会儿火灭了。小明很好奇,想对物质燃烧及灭火原理探个究竟。于是,他回到学校询问了化学老师,老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给他作了以下四个实验:用坩埚钳分别夹取石子和一片纸在火上烧,只有纸燃烧;同时取等质量的两小块儿白磷,分别放在下图所示的铜片上,一段时间后,只有装置A的白磷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以上气体的集气瓶中,C瓶是空气,D瓶是氧气已耗尽的空气。发现小木条插入D瓶中马上熄灭,插入C瓶的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将在空气中点燃的小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燃烧的更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帮助小明分析物质着火燃烧的条件是。(2)从实验4中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猜想物质着火燃烧的剧烈程度,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3).结合上述实验或物质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原理(最少两条)。回想生活中你见到的灭火场景,思考这些灭火的方法利用了灭火的哪条原理?(课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举1例即可)(4).在农村,有时堆放的秸杆会发生自燃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请你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提一些建议。(至少2条)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元素.8.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设计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Ⅰ、Ⅱ两瓶中分别盛放的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1)吸气时活塞打开,活塞关闭;(2)呼气时活塞打开,活塞关闭;(3)几次呼吸完毕之后,Ⅰ、Ⅱ两瓶各有什么现象?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介绍的三种金属Mg,Ti(钛),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提出假设:a.Ti金属活动性比Mg强,b.Mg金属活动性比Cu强查阅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快,则该金属活动性越强.实验设计: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观察现象.请回答:(1)三种金属加入盐酸钱都先用砂布将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A.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B.使表面不平整,易反应TiMgCu与盐酸反应现象放出气泡速度缓慢放出气泡速度快结论元假设中_________________不正确(填”a”,”b”,或”ab”),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D.使反应金属温度相同,易反应(2)填写下表中的有关现象和结论:10.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这一问题时,他们设计了下列实验,①将燃着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发现镁条仍在燃烧,大家十分兴奋。观察生成物,除白色物质外,还有黑色物质。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中插上一支燃着的火柴棒放入二氧化碳中,发现立即熄灭。请根据同学们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镁条在CO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同学们做铁丝在CO2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3)通过镁、铁在CO2中燃烧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4)通过镁可以在CO2中燃烧这个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11.老师在讲台上做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实验,将水加到氧化钙中,同学们看到有明显的白色物质在空气中不断上升。这白色物质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已的猜测。(1)你的猜测有几种,请分别写出:。(2)通过实验来证明你上述猜测的合理性。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3)解释白色物质上升的原因。12.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图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图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2)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3);【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4【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结论应用】环保部门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为(6)13.某同学研究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问题时,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两个试验:(1)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请你提出二点假设:①②(2)实验验证:①将实验1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纪录数据后取下。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醋酸跟草木灰反应原理为:K2CO3+2CH3COOH=2CH3COOK+CO2↑+H2O)。实验完毕,再进行称量,纪录数据。②将实验2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纪录数据后取下。将两种溶液混合,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完毕,再进行称量,纪录数据。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实验结论:。(4)实验分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对结论进行解释。14.学校附近的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明显有酸味,几位同学想探个究竟,经调查它们怀疑废水中有大量的盐酸。(1)为证明它们的推测,几位同学接着应进行的探究活动为(写出操作、现象及结论):(2)为帮助工厂治理废水的酸性,几位同学分别设计了方案,其中有:A.向废液中加入废铁;B.向废液中加入火碱;C.向废液中加入石灰石;D、向废液中加入生灰石。请你分别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15.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进行了下列实验: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②将灯内的酒精到出少量点燃,能很好的燃烧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其不能燃烧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正常5燃烧。⑤去学校图书室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实验室酒精灯所用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酒精的沸点为:水的沸点:100℃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实验①能得出的结论是(2)小李设计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3)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6.NaOH溶液可使无色酚酞变红。我们知道NaOH溶液中含有Na+离子、OH-离子、H2O分子,如要探究是哪种微粒使酚酞变红,请填写下表内容:实验步骤现象分析推理过程结论17.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酚酞是一种指示剂,遇到某些试剂时会变色)(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18.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某研究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6(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3)实验验证: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简答(1)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称量前需_______________。(2)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___________。(3)将锥形瓶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___________。(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5)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田雪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酚酞试液滴入了盛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发现溶液的颜色变红了。她觉得很奇怪,又做了以下工作:实验一:重新取一洁净的试管和纯净的碳酸钠溶液,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pH为11。实验二:分别测试纯净碳酸钾、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铁、硝酸钾溶液的pH,实验结果纪录如下:盐K2CO3NaClCuSO4Na2SO4FeCl3KNO3pH1074737她还到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到了如下信息:酸和碱都有强弱之分,盐酸、硫酸、硝酸是强酸,碳酸、醋酸等是弱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是强碱,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是弱碱。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强酸跟弱碱反应生成的盐叫强酸弱碱盐,强碱跟弱酸反应生成的盐叫强碱弱酸盐。(1)由最开始的实验现象,你对溶
本文标题:九年级化学探究性试题能力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