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译文: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杆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5)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译非时,不入网膢,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文传解》(6)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篇》)我国为什么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黄河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102天,1997年断流时间竟达226天,一年中的2/3时间,黄河下游是无水的、干涸的,成了一条季节河。哭泣的草原位于乌兰察布草原西端的达茂旗,20年前还是水丰草美的地方。但今天我们极目所见,夏日里的草原竟是满目赤野,草色难觅。汽车挟尘而走,漫天乱飞的蝗虫,把前挡风玻璃撞成了“花脸”。偶见一丛绿草,但牧民告诉我们那是有毒的狼毒草,据说这是草原退化的标志性植物。草原不长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山羊骨瘦如柴。中国面临环境危机如今我国2/3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2001年春,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冷空气影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一、中国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2.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何时发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物质文化需要,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或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即逐步走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导适度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住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文化的革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3)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加强对话和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②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的建设;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④因地制宜,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⑦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⑧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⑨加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⑩保护、扩大植被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讨论:提出一些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模式(1)调整产业结构(2)开展综合利用(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一、中国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2.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3)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目标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模式(1)调整产业结构(2)开展综合利用(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现在才被接受B.荷兰人围海造陆、围湖造田,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C.黄土高原的层层梯田,促进了这里的可持续发展D.我国沿海海域实行休渔制度,促使人地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2.为了使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粮食产量C.发展生态农业D.控制人口数量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是()A.人口增长减慢,就业人口显得不足B.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令人担忧C.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几乎停滞不前D.只顾治理环境,不顾经济发展DCB4.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发展生产力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C.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为了保护环境,限制一些工业的发展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资源利用率高,水土流失严重B.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障碍是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基础较差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D.填海造陆、围湖造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AC3.北京留民营村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大量使用化肥,促进农业粮食提高B.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北京城提供更多的肉、蛋、奶等制品C.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以保护土壤的肥力D.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是今后主攻方向C二、填空题1.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的需求,加上和的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长期存在资源的。庞大的人口压力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低相对短缺2.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提出了中国实施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3.“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留民营村1.“竭泽而渔”和“杀鸡取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周期性原则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不在于()A.庞大的人口压力B.严重的资源短缺C.深刻的环境危机D.沉重的粮食负担3.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以放射性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B.环境污染由农村向城市蔓延C.生态破坏的范围很大,但已得到控制D.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BDD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发表国是()A.中国B.日本C.美国D.巴西5.关于生态农业的错误叙述是()A.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B.生态农业有利于安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C.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D.生态农业是一种科技含量很低的农业6.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实现了:①种植区域化,②经营规模化,③生产清洁化,④养殖工厂化,⑤结构多样化。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②⑤D①②③④⑤7.留民营村为了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A.积极抓紧粮食生产,满足村民口粮需求B.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渔业、副业比重C.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D.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ADDC9.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留民营村以____________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全面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图中的初级生产者代表______业,初级消费者代表________业生态学农林牧副渔种植养殖加工种植养殖(2)初级生产者供给初级消费者____料,初级消费者供给初级生产者____料,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3)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除了来自初级生产者的____________,还有来自食品加工厂的____________,以及饲料加工厂的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的产品____________等,不仅供给本村_________,而且还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的粪、尿,不仅能作为初级生产者的______料,同时还能作为制取________的原料。(4)制取沼气的原料有______粪、尿和________。沼气能供给农户作为______;沼渣、沼液能供给初级生产者作为______。饲肥农副产品下脚料精饲料肉奶禽蛋村民消费向外销售肥料沼气人畜秸杆能源肥料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