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近代史下册知识点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1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本单元包括1927——1937年的历史,称为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对峙指国民政府(1927、4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对立(1931年建立,代表工农利益)二、基本特征: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峙走向合作。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探索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知识线索:阶级矛盾: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镇压、中共的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由幼稚走向成熟。(2、4节)民族矛盾:日本的侵华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潮(3、5节)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工农武装起义1、背景:①大革命失败,国民党残酷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转入低潮。②中共总结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2、目的:为挽救革命3、南昌起义①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②经过:南昌——南下广东——遭封堵损失严重——一部分湘南(朱德、陈毅)一部分到海陆丰与农民会合。③意义:打响了公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人民军队在起义中诞生④注意:南昌起义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而不是工农红军。4、八七会议①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②内容(1)瞿秋白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2)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3)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4)决定发动武装起义(5)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注意:此处的开展土地革命并不是将革命的中心转向农村,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为了配合进攻大城市。▲)③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④局限性:会议滋长了“左”倾错误倾向5、秋收起义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2①1927年秋,湘赣边(湖南,江西交界地区)攻打大城市长沙。②特点: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③文家市决策: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意义:为我党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具有深渊的意义,标志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④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6、南昌、秋收起义的总体意义:①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②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7、教训:照搬苏联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背离了中国的国情;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城市转向农村。二工农武装割据⑴实践:①1928年春天,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最重大的意义)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军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会师的是三支军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湘南的工农武装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③到1930年夏,建立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十多个省,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P10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重点)P9①含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②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五个原因或条件(详见课本9页的小字部分)(注意必要和重要条件)另:俄国道路失败的教训。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由中国“双半”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根因。④三个内容:在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其中党的领导是前提、保障;武装斗争是斗争的形式;土地革命是基本的内容;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是战略基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⑤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注意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开端;是毛泽东等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注意:左下角材料《井冈山的斗争》中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在全国的政治意义:为中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⑶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表现:(巩固根据地的措施)①武装斗争:前三次反的围剿胜利(1930—1931)原因: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②土地革命含义: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活动。1931年土地革命总路线(重点,课本11页))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3(内容、意义)(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措施)(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革命意义(课本11页,正文第2段)③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时间:1931年冬,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性质:工农政权定都瑞金目的:推动革命斗争影响:国共政权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经济建设: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特点: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意义: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①大陆政策的既定方针:(台湾,朝鲜,中国东北,中国,亚洲及世界)——历史原因②田中奏折(侵略东北)——根本原因----③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摆脱转嫁危机的需要④欧美列强忙于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内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无暇北顾。③④有利时机2、结果①不到半年,1932年春天,日军占领东北全境。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成立伪满洲国。1931年—1945年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完全的殖民地3、东北全境沦陷根本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反共,反人民)为什么不抵抗:(课后练习:认为中国落后;希望国联公理解决;反共反人民卖国的阶级立场(主要);舍弃东北保全本土的思想)4、影响:①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但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以前,主要矛盾始终是阶级矛盾。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P13)(为2006年高考恢复的内容,必考内容)1、表现(根据书中内容6点,也可从各个阶层总结如下)①中共,反蒋抗日,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核心,代表)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4②东北人民和爱国官兵,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日。(马占山)③爱国民主人士,抗日反蒋,1932年底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人物、主张)④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抗日反蒋。表现,1933年春,冯玉祥与吉鸿昌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联合李济深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特点:(1)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最主要的特点)(2)范围广,波及东北、华北和福建等地,重心在东北地区。。(3)群众基础广泛,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4)以有限的组织为主,主体组织松散,大多以失败告终。3、结果(1)失败。(失败原因,蒋日的联合绞杀。)(2)影响: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出台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反共,反人民)第四节红军长征一、第四次反围剿1、1933年2、“左“倾占统治地位(表现: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军事上主动出击)3、结果:胜利4、胜利的原因:主要由于周恩来、朱德的抵制。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左”倾错误1933年初上海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左倾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左倾错误的表现:进攻中——冒险主义;防御中——保守主义;转移中——逃跑主义三、长征(1934、10——1936、10)1、目的:保存实力,战略转移(指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2、长征的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因)(直因)3、过程: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追缴计划)——渡过金沙江(冲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夹金山、草地——陕北会师——甘肃会宁会师(1936、10)(标志长征的胜利)4、遵义会议(课本P20)1935年内容:(注意:军事上,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未从思想上结束错误;)影响: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这是共产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当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长征的意义(见课本P22)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56、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敢于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著作作风7、启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想结合。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历史背景: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完全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华北事变1含义:1935年日本为了侵占华北蓄意制造的一系列挑衅事件,总称华北事变。2概况:①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②《何梅协定》: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境内,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华北危机日益严重;③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实质(直接目的):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影响: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3影响:①中日民族矛盾完全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华北事变是标志)②决定了中共的方针的转变,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经过1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毛泽东在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提出要由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奠定理论基础,推动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4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的觉醒。①背景:主要矛盾;中共方针。②经过:1935年12月9日;在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组织示威游行;口号;被镇压③影响:打击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平津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宣传抗日救国,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5西安事变①背景:A民族矛盾——根本原因;B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对张、杨有极大的推动。D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杨“剿共”(继续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直接原因②各阶层态度:亲日派:讨伐张、杨(实质:夺权)亲英美派:和平解决(营救蒋介石)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案6中共:和平解决(从民族利益出发)③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原因(关键):中共的协调(周恩来)⑤意义:A显示各阶层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愿望。B充分表明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C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⑥标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本章知识点总结1、国共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共政策的演变。⑴矛盾和中共的政策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镇压政策,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土地革命,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日本侵略没有触及四大家族和英美在华的根本利益,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中共采取抗日和反蒋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继续领导反抗国民党的反对统治,一方面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与国民党的爱国将领合作抗日。③1935年华北事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民族矛盾完全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华北事变是标志)。阶级矛盾退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共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其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为主(变化的根源是日本的侵华)中共政策:(大革命失败)反蒋——(九、一八事变后)反蒋抗日——(华北事变后)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联蒋抗日⑵中共政策改变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③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⑶启示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下册知识点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