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转载自:)目录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三)社会发展对大学发展的需求(四)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的路径选择三、大学发展的意识和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一)大学发展必须树立的意识(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四、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一)国外大学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二)我国大学发展战略的概述五、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三)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六、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高等教育已迈步走向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又一个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谋划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谋划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不仅利于进一步发挥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真正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就现实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近期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大学发展定位不尽科学合理、盲目攀比、升格热、贪大求全、发展战略和目标趋同化等种种问题。因此,就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四组的主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本课题组专门进行了研究,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一、大学分类标准及其分类(一)国外大学分类方法国外对大学的分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美国的一般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和美国周刊分类法以及日本的分类法。1.美国的一般分类法习惯上,美国一般把高校大致划分为3种类型: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或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多半为地方社区所举办,故一般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有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习毕可转入4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毕业生直接就业。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社区学院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入学条件简单,不限年龄,亦无须通过入学考试;学习时间灵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间课程的多种选择,还有寒暑假开设的假期班;修业年限较短,收费低廉,而且针对本地区需要开设课程,便于就业,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目前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200余所,学生人数从1985年的470万增至1992年的64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四年制学院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基本课程包括人文学(语言、文学、哲学、艺术、音乐、文化史等)、社会及行为科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三大领域。现在有的学院为多收学生平衡收支,增设了诸如企业管理、护理、教育等学科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如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主要提供专科职业教育。近年来许多专科学院也扩大了教学范围,提供较完备的文理课程及学位。上述两类学院学制一般为4年。文理学院和文科学院向毕业生颁授的最普遍的学位是文学士和理学士,专科学院则授予专业学位。综合性大学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一般设有以文理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修学位的课程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商科、国际问题、卫生、教育、农业、家政、建筑、传播、新闻、图书馆学、旅馆管理等。大部分综合性大学注重研究工作,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也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因此这些大学又被称为研究性大学。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还设有若干高级专业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管理学院等。进入这些专业学院学习往往需要4年大学本科学历,学制通常为3-4年,时间长费用高,但入学竞争仍异常激烈,因为拥有专业学位是挤身收入丰厚的专业领域的先决条件。综合性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3种学位。2.卡内基分类法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研究组织。卡内基基金会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将美国1994年3595所大学分成十类,这些大学是能授予学位或被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评价组织鉴定合格的大学。其具体分法如附表1所示。3.美新周刊分类法美新周刊的全美大学排名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最大,其成功的经验最值得借鉴。其分类方法引用了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分类结果,并在具体操作中对学校的类型进行了简化,如主要按全国性授予博士学位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授予硕士学位大学和综合性学士学院四类来分别进行评价和排序。4.日本的大学分类方法庆伊富长参考美国大学的分类方法,根据日本的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科设置状况以及研究生数、本科生数的比例,将日本的500多所大学分为5类:一是研究大学(R型),24所;二是研究生院大学(D1型),121所;三是准研究生院大学(D2型),35所;四是硕士大学(M型),85所;五是本科大学(C型),178所。(二)国内大学分类方法我国对大学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形成的大学分类方法及大学排名中对大学的分类方法。1.传统分类法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度出发,我国对大学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层次分类,形成大学、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三类;二是以教学、科研为导向的层次分类,形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四类。三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准的分类,形成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门和地方所属高校两类;四是按学科特点分类,形成文理(也称综合)、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等12类;五是按学科多寡分类,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三类。2.大学排名分类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报告:《2003中国大学评价》中,对大学的分类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具体分类结果见附表2。型反映大学的科研实力。按科研实力的强弱,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具体结果见附表3。在对某个大学进行具体评价时,其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例如:按各学科比例情况,北京大学属于综合类,按科研规模,北大属于研究型,故北京大学的类型是综合类研究型,简称综合研究型。(三)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出发的大学分类方法从发展战略研究的需要出发对大学进行分类,需要咨询下列基本原则:①同一类型大学的战略要有相似性,不同类型大学的战略应具有显著的差别。这样,对同一类型的大学,能形成共性的战略,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能发现他们各自的战略特点及存在的差异。②对大学的分类结果要具有长期生命力。大学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的契合是在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存在的问题,其战略研究应具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为了与之相适应,其分类必须是长期有效的。③所分类型不宜太多,不然既会给战略研究带来技术上的困难,还会大大增加战略研究工作量。④分类要有针对性。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共有22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分类必须让22所大学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分类有利于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基于以上四点原则,参考原有的各种分类方法,我们首先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具体结果见图1。图1大学的分类大学分类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关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分类标准,至今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公认标准。其实,这是一个具有相对性、模糊性、动态性的问题,难以用某些特征的定量计算来加以严格区分。因此,本课题研究需要出发所作的分类,其分类标准也只能仅提供一个定性而模糊的描述。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较强,较多地承担国家级大项目、大工程和地方的重点项目,研究生教育有较大的规模,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和学者。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大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的大学。二、大学发展与社会的契合(一)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开放性。孤立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之说,其熵总是自发地趋于极大,也就是自发地走向“无序”状态。其实,任何一个系统都与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大学无疑是一个开放系统,大学的发展必须遵循外部规律,即要正确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国际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态势,中央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当今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依赖着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渐渐增加系统的负熵,使系统从非平衡态转移到新的平衡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跃变。大学则也是依赖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人才和信息的交换,密切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大学系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大学系统的“开放”,已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域。系统状态的转移不可能自发进行,必须以人为主体而自觉地实现。因此,大学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应时应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争取外部条件,创造内部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新秩序,形成“里应外合”的和谐发展格局。系统发展是基于系统中稳定性的局部的、依次的突破,并形成新的稳定态,然后逐个波及其余,如此不断推进。这种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必须审时度势,缜密分析大学系统的特性,尤其是它具有惯性和滞迟环节,遵循大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如教育规律、科研规律等,有步骤地作出递阶式的操作,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和过高的指令输入,必将引起大学系统的超调和振荡,乃至破坏大学系统的稳定性。大学在适应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时,要在发展战略中特别注意研究大学系统的自适应或自组织过程及其规律性,确保大学系统状态的平稳过渡。(二)新世纪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必将更加繁荣和文明。乃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也将产生巨大的变革。1.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科学历经了分化与综合的变迁,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在相互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正在孕育重大创新突破,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日益有效地解决了复杂化的社会、工程问题。综合化、集成创新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还表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应用研究的原理探讨和开发研究的技术发明,三者之间日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大缩短,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科学研究已不再仅以探索知识为准则,而以追求效用为准则。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2.经济发展趋势世界大市场的开拓,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已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在历经了劳力经济、资源经济之后,智力资源及其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或智力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知识的生产、流动与应用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全球范围内技术创新体系、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区位布局和产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3.社会发
本文标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契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2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