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一例高中生学的品德教育案例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姓名:杨兰学号:222012317011011年级:2012级生物科学4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一例高中生学的品德教育案例一天晚自习后,一同学哭丧着脸找我报告:她放在寝室里的250块钱被人拿走了,那是妈妈给她和在外地读书的哥哥做生活费用。现在,钱弄丢了,哥哥的生活费也没有了。看着孩子焦急的样子,我先稳定她的情绪,叫她不要着急,学校会妥善处理的。”那一夜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妥善处理这件事。第二天早晨,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人的一生避免不了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就改,就能成为一个好人。如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一错再错,越陷越深,就很危险,还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毁了自己的一生。我希望这位犯了错误的同学能知错就改,如果不好意思直接把钱退回同学,可以把钱放进班主任信箱里。将不再追究责任了。”于是,在星期天的晚上便出现了令人激动的那一幕。事后,在星期一的班会上,我在班上向全体学生宣布:钱退回来了,并且把钱展示给大家看,虽然钱被用去了50元,但是能把剩下的200元退回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勇敢的改正错误,我代表学校原谅该同学,欢迎他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顿时,班级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这位同学为了感激班主任没有当着全班同学说是他,就和班主任说了自己的一些情况,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对自己疼爱有加,什么都由着自己性子来,也经常在自己家偷偷拿点零花钱,在朋友之间爱争强好胜,所以也几乎没有好朋友。随着年龄的长大,知识的增多,也知道自己的有些行为不好,也在努力改正。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知道品德的重要性,那么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答:班主任的机智处理保住了学生的尊严,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从此把一个学生拉回了正轨,让老师的个人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也是现在新课标所提倡的,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内因(社会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和外因(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一、外因(环境)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使品德在遗传素质上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地变为现实性,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1.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良好的集体道德品质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改造品德不良的学生。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班风好的班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为完善。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最大占到64.8%2.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特征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对孩子的溺爱与专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家庭是否健全(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缺损家庭,而且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影响更坏。父母长期的敌对争吵会使子女心理产生严重的焦虑、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引发人格障碍。)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家庭教养方式威信型父母(管之、望之、教之、爱之)专制型父母(管而不教,严而苛刻)宽容型父母(自由发展,接纳宽容)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影响道德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中国人的性格(讲究礼貌、仁爱之心、孝悌为先、缺乏公心、缺乏同情、缺乏诚信)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更大影响。道德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更加重视道德在社会、集体和秩序上的作用而女大学生则喜欢从个体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道德。)责任分散效应按照我们通常认为的观点,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可能得到帮助。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一、内因1、社会生物学因素比较心理学的观点(本能)在中南美洲有一种卷尾猴,群居,以水果和昆虫为食。研究者发现当遇到蛇或虎猫威胁时,它们会发出像打嗝一样的声音警告其他同伴,接受到信号的猴子开始四处逃窜。研究者发现这些声音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警告声,一些卷尾猴在掠食者没出现时也会发出警告声。研究者认为,如果虚假警告是蓄意制造的,说明它们已进化出复杂的思维模式,并有预料其他同伴反应的能力。这符合所谓的马基雅弗利智力假说——欺骗是普遍行为。2、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3、生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发现人脑中有一个真实的“道德罗盘”,它可以指导人们评价他人的行为。“道德罗盘”区域就位于右耳后部的大脑中,当我们考虑他人行为属于行为不端还是慈善之举时,大脑中的“道德罗盘”就会变得异常活跃,以下事例可以解释:在一个情境中,一名男子明知一座桥有安全隐患,还让女朋友过这座桥,女友侥幸没有出事。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志愿者不能接受男子行为。另一个情境中,两名女孩参观化工厂喝咖啡时,甲让乙帮忙在自己的咖啡中放些糖。乙从一个贴有“有毒”标签的瓶子里舀出白色粉末。甲喝咖啡后安然无恙,因为那些白色粉末的确是糖。我们是否接受这些行为?但在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志愿者倾向接受男子和乙的行为。整体测试结果显示,志愿者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变得能够接受那些不负责任或故意伤害别人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的行为。他们变得接受那些没有造成伤害的企图害人行为,不接受那些好心但结果不好的行为。(杀人未遂,过失杀人)
本文标题:一例高中生学的品德教育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2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