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题撰稿:钟道勤审题:付北鄂施峰一.选择题(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合计60分,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西周社会“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行政权力不同B.直接统治区域不同C.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D.选拔官员途径不同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出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趋势B.出现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之势C.军功授爵制在春秋战国时代很盛行D.诸侯争霸的根源是井田制彻底瓦解5.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芏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太笑。”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周末诸侯坐大,大国争霸频繁D.分封制下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6.儒家推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今天我国哪一法定节假日体现了这一思想A.春节B.中秋节C.国庆节D.元旦7.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7.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A.禅让制B.礼乐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9.人生需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下列事例中,凭借坚强意志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是A.勾践卧薪尝胆B.项羽垓下突围C.韩信胯下之辱D.刘邦约法三章10.“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1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秦始皇率先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秦朝逐渐实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秦朝的政治结构没有森严的等级D.秦朝“政治结构”斩断了分封制的血缘纽带12.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1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郡县制的出现()A.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B.维系了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14.《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此事件本质上反映了()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是儒学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弊端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15.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16.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16.《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考试成就了孔夫子才学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17.《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本质上反映了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初露端倪B.三省体制存有弊端C.皇权专制成昨日黄花D.地方分裂割据严重18.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反映的朝代情况相符的是()A.开始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B.农村集市繁荣,柜坊飞钱相继问世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长途贩运发达,商帮会馆应运而生19.“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段材料反映的分立制度主要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20.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2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22.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23.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时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C.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D.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4.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25.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结果是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26.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7.有一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处于A.西汉后期B.唐末C.北宋初期D.晚清时期2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2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29.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30.《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31.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33.《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叮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第Ⅱ卷主观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
本文标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