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国文学欣赏》复习指导
-1-《外国文学欣赏》复习指导第一讲:古代希腊神话一、“两希”与西方文化一般认为,从公元一世纪后,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简称“两希”。希腊文化产生在爱琴海地区,罗马帝国崛起后,继承了希腊文化,可简称为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伯来原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其中犹太人创造了他们最早的宗教——犹太教,犹太教的经书是《旧约》。基督教产生后,耶稣的门徒编撰了《新约》,和《旧约》合在一起,作为基督教的《圣经》。随着基督教的影响日益扩大,西方文化的第二个基础逐步形成,一般简称为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二、希腊神话的内容古希腊的神话可划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前俄林波斯神系和俄林波斯神系。在俄林波斯神系中,主要的神共有12位,如宙斯、阿波罗、阿瑞斯、阿佛罗狄忒、阿耳忒弥斯、雅典娜等。普罗米修斯和狄奥尼索斯虽没有进入主神行列,但对后世文化影响极大,其中普罗米修斯是创造和保护人类的神,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希腊的戏剧起源于对他的崇拜和祭祀。英雄传说分为若干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俄底浦斯的故事、特洛亚的故事等。-2-三、希腊神话的特点、地位、价值、影响希腊神话内容丰富,自成系统,是世界各民族中保存最完整的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因而其最大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是整个希腊文学的“武库”、“土壤”,不仅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学,而且滋润了后代罗马文学。并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第二讲:基督教与《圣经》文学一、《旧约》文学《旧约》共39卷,全部用希伯来文写成,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典籍的总汇。《旧约》的原结构分四大部分,即律法书、历史书、智慧书和先知书。但按文学类型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等。神话集中于《创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有“伊甸园”、“大洪水”和“巴别塔”。《出埃及记》的主要人物是摩西和约瑟。历史书属于史传文学,记述了希伯来民族从进入迦南到“巴比伦之囚”的历史,扫罗、大卫和所罗门是其中的主要人物。《约伯记》讲述了一个“好人受难“的故事。诗歌以《雅歌》的成就最高,而哲理诗《箴言》是希伯来人思考智慧的结晶。二、《新约》文学共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公元3世纪“希腊化”时期,经教会筛选而得到定型,是基督教的正典。《新约》在文体上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福音书”(即“四大福音书”)、“使徒史传”(纪事文学)、“使徒书信”和“启示书”。-3-三、圣经文学的特征1.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四、圣经文学的地位与影响从文学角度看,后代文人从《圣经》取材是延续至今的普遍事实;借助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的宗教精神与形式,已渗透到文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西方的一些基本传统和精神大都导源于“二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二希”文化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讲:中世纪文学和但丁的《神曲》一、中世纪及其文化(文学)中世纪文化(文学)只包括公元5世纪至公元13世纪末产生的文化(文学)。从14世纪开始,欧洲文化进入近代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各大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基督教在中世纪扮演了双重角色,是欧洲文化的最大保护者、开发者、普及者和教育者。中世纪的主要文学类型有: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其中英雄史诗的代表作是法兰西的《罗兰之歌》,市民文学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二、但丁及其《神曲》意大利人但丁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和“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他是中世纪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的标志-4-性人物。代表作《神曲》原名《喜剧》,分为三大部分:《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天堂》。《神曲》的象征意义:《神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四个环境和三个人物上:作品开头的“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纷乱不安的现实或人生道路上的迷惘和困境,地狱、净界、天堂是一个由卑下到崇高的过程,意在表明人类(个人)怎样从迷惘、错误和罪过中,经过苦难和考验,最终达到至善和幸福的境地。从而也为意大利指出一条走出苦难的复兴之路。诗中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或个人的精神的代表;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净界,象征人类依靠理性与哲学,辨别是非,认识错误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阿特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类凭借神学和信仰,进入至善、至美、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理想境界。但丁充分肯定了以知识追求和自由意志为根本内容的理性,但他也看到了理性的尴尬与局限,因而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要求人们真诚地拥抱信仰。他的思想连接着古代希腊的世俗人本主义传统,同时也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挥。但丁对其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重大启示意义。《神曲》的艺术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在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5-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第四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一、创作概况莎士比亚共创作戏剧作品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集一部(154首)。莎士比亚的创作公分三个时期。早期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喜剧的代表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期主要创作悲剧和悲喜剧,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时期。晚期创作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二、四大悲剧悲剧时期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大大加强,对人性恶的揭露也愈发深入,剧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发展大都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变化,剧作的整体风格是沉郁、悲怆、愤激。《奥瑟罗》是一部以爱情为载体的悲剧,但其意义和引出的评论,却远远超出爱情。流行的评论意见有:社会悲剧说;性格悲剧说;种族歧视说;乌托邦与世俗力量的冲突。《李尔王》取材于不列颠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剧中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李尔和他三个女儿(贡纳梨尔、吕甘、科第利霞)的故事;大臣葛罗斯特和他两个儿子(爱德蒙、爱德伽)的故事。剧作-6-家从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家庭细胞入手,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急转直下。围绕两个家庭,剧中出现了一批人面兽心的利己主义集团,他们横行于世,汇成一种阴暗势力,使整个国家处于“颠倒混乱的时代”。《麦克白》中的麦克白由英雄而堕落为谋杀国君的罪人,其根本原因是他内心中潜藏着野心和欲望,而推动这种欲望向前发展的外部原因是环境的龌龊。但也有人从宗教神学和《圣经》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该剧的悲剧冲突主要不是发生在外部,而是发生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权势和野心使麦克白走向自我戕害的道路,他亲自动手撕破了自己美好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这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中最复杂生动的形象之一,围绕这一形象的评论,产生了众多的观点。但在我国评论界,许多人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他的“忧郁”和“延宕”问题。三、莎剧的艺术成就:莎剧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他主张“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他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同时又大量融入浪漫主义因素。莎剧的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不受某些戒律的限制,剧中场景变化多端,时空跨度大;剧情大多是多层次、多线索;风格上打破传统做法,达到悲喜剧因素的融合。莎剧的最大成就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处于内外两重矛盾的冲突中;-7-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独白艺术表现人物个性;还能使人物和作家本人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完美融合。莎剧的语言丰富多彩。能够将各种融合在一起;语言风格亦庄亦谐,或雅或俗,达到了高度个性化水平。第五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戏拟骑士小说形式,主要写主人公三次出马游侠的故事。堂吉诃德既是一个喜剧形象,又是一个悲剧形象,但就其内核和实质而言,他主要是一个悲剧形象。作为喜剧形象,他的最大特征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现实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总是被幻想所代替而失去了本来面目。但堂吉诃德并不等于愚蠢、滑稽,他冒险的动机是打抱不平,救世济人,他有许多新的观念,有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是错误的,他想用过时的骑士道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动机引出可笑的结果,因此,滑稽的背后掩藏着悲剧因素。作为一个典型,堂吉诃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概括意义,别林斯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第六讲: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最先取得世界声誉的作品。维特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热爱自然,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蔑视社会的礼教规范;他酷爱艺术,在艺术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但陈腐的现实使他无法生存。通过维特的悲剧,歌德向全社会提出批评与抗议。-8-《浮士德》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其创作历程长达60年之久。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浮士德一生发展和最追求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的追求或曰知识的悲剧;第二阶段:享乐的追求或曰爱情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五阶段:事业的追求或曰事业的悲剧。年过百岁,双目失明的浮士德得出的智慧的最后断案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并认为这是最美的刹那。浮士德形象及“浮士德精神”:作为伟大的艺术典型,浮士德是再现和表现的高度统一。浮士德的探索熔铸着歌德本人和许多进步思想家的经历;浮士德形象所概括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经验与体会。但浮士德形象又是歌德的创造,是歌德对人类社会、人类精神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浮士德精神”的凝聚与提升上。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指人的积极乐观,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不怕牺牲,战胜矛盾,上下求索,面向未来,永不满足的精神,其核心是“行动”与“创造”。《浮士德》的思想价值1、精神发展主题。人类精神的提高和完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线索,浮士德一生探索及其结局,都预示着人类历史的何去何从。2、批判精神。浮士德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扬弃的过程,其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是鲜明和强烈的。3、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辩证发展的思想。全诗的思想精华在于:肯定了人-9-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辩证思想,第七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强调主观情感,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推崇想象力,追求非凡奇特,主要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情节、强烈的对比和非凡的人物;热爱与讴歌自然,以自然的“美”否定现实的“丑”;崇尚中古文学传统,尤其注重从中世纪文学汲取题材,并学习某些手法。二、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不仅为浪漫主义贡献了大量作品,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1)离奇曲折的情节;(2)非凡的环境与人物;(3)奔放的热情;4、强烈而又多层次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基本主题:“命运”是理解小说内容的关键。小说的意义蕴涵在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中。爱斯美拉尔达是美的宿命,喀西莫多是善的宿命,克洛德体现的是宗教的悲剧。小说揭示了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时代原因(对路易十一和封建司法机构的揭露),但小说的侧重点在于批评宗教对人的扭曲和戕害。《巴黎圣母院》的对照艺术:《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艺术的集中体现,它纵横于全篇,贯穿于始终,渗透于细部,形成了一个结构庞大、层次井然、相互关联、多方照应而又富于变化的体系。包括:爱斯美拉尔达与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对照。2、弧向对照,即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对照关系。3、人物自我对照,如爱斯美拉尔达的自我-10-对照、喀西莫多的自
本文标题:《外国文学欣赏》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3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