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概述
当前库:人大全文1997年政治类专题(MC)“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概述【原文出处】哲学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703【原刊页号】2-4【分类号】A1【分类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199705【作者】钟人【作者简介】钟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责任编辑】李立新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部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共珠海市委联合发起,于1996年底在珠海召开。与会代表80多人,提交论文45篇。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展开。一、关于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思想1、邓小平对发展战略理论的贡献。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对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贡献是:(1)为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南:发展生产力;(2)指出了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注重科学技术;(3)指出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改革。(4)提出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搞好两个文明建设。2、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发展生产力,连结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战略方向,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质,是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便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这种改革性质把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结合起来。3、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有三个要点:(1)基本前提是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2)关键环节是科学地选择优先发展的地区,培植经济增长极。优先发展的地区要具备地缘经济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生产要素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资源优势,辐射优势;(3)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邓小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非平衡协调发展战略”,同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一样,都是对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出色运用;它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二、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含义和演变。有的学者指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经济学派同“自然保护主义”长期斗争的结果。布纽亭在60年代末提出的“地球太空船”理论之最大贡献,是促成1972年在瑞典举行“人类环境会议”和“罗马俱乐部”的成立。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进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Meadowsetdl1972年提出了“环境极限演算程式”,试图用电脑去模拟出环境资源的容忍上限,从而寻找最佳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方式。在80、90年代,环保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更加尖锐,于是,某些世界性的环保组织在80年代刊行的“世界自然保护策略”,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其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环境及发展专员公署”在布伦特兰报告中确定的,即人类现今所需要进行的开发,不应剥夺子孙后代的开发能力和需求。有的学者指出,人类文明历经以下阶段:一是原始社会屈服于自然,人类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的“史前文明”阶段;二是人类以种植和养殖的农业活动为主的“黄色文明”阶段;三是控制和改造自然,大机器工业生产成了人类的主要生产手段,给人类生存环境涂上了浓重黑色的“黑色文明”阶段;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全球达成共识,建立“绿色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阶段。2、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及其遵循的原则。有学者指出:就国情而论,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国民生产总值和平均教育文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西方富裕社会,因而,西方一些组织所提倡的深层生态主义以及“高环保投入”、“低经济增长”政策,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但它们提出的“预防为主”、“与经济规划协调发展”、“和谐并进”等原则,则是可以采纳的;中国尚处于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因而切勿盲目引进西方的贵族精英主义,应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国策,与经济及社会规划同步并进,并且由下而上地引导群众参与,与国家的法规和政策配合,建立普及的生态文化。3、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式和途径。与会者认为,只注重于严刑峻法,单纯以“指令及管制”的模式处罚污染者,这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培养普通群众的环境责任感和管理意识,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建立“环境管理系统”,要求各生产、销售和政府部门,都抓环保工作的制度化、管理化、责任化和改善化,尤其是领导层,须在政策和法规层面上制定保护生态的政策,边发展边治理。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底蕴。有学者指出:哲学界应努力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和哲学底蕴。这样,可持续发展就不仅是一般的发展思路的转变,而且还是发展观尤其是社会发展观的更新,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这是思维主体本位的变化,即由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其次,是思维追求目标设定的变化,即由传统发展观只追求经济增长向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第三,是思维定势导向的变化,即由单向型思维向多面型思维转变。传统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人类中心论,而人和环境的协调、和谐、统一,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三、关于区域发展战略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就珠海特区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他指出,珠海特区的开发建设近年来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主要原因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实施一种有利于珠海的“适度超前”发展战略。选择这一战略,有一个历史过程。起初珠海实施的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战略,结果特区建设进展不尽如人意。后来实施“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之后又进一步明确实施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带动发展大经济、大经济实现大繁荣的“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其中,在发展观念上,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为核心,拓宽发展空间,抓紧发展时间(时机)。在发展思路方面,在发展空间上是跳出珠海去发展珠海,把珠海经济纳入大区域经济的框架,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时间上,既以长远、超前的眼光规划今天的发展,又把今天的发展置于它的发展趋势中来研究决策建设;在发展方式上,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发展目标上,努力把珠海建设成南方大经济区。珠海实施的“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有如下特点:坚定地实践邓小平理论;立足自身优势;尊重实际,面向未来、面向全局;以创造抓机遇。梁广大的报告引起较大反响。与会者认为,珠海对“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是对邓小平的发展战略的印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四、关于社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以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社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理论可以有以神为本的形态、以物为本的形态和以人为本的形态,但在当代,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论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论更显得重要;其主要内涵是: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目的、动力和尺度。另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理论走向,经历了三种模式的演变:以阶级为主体,其实质是凸现社会关系变革的“革命观”;以商品为主体,其本质特征是把商品实体的增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以人为主体,根据是只有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主体,才可能有社会的综合发展,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是制约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把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相一致。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对人的理解。以人为主体有以下几种含义:人的实体性存在是个体,社会则是个人构成的群体;个人是实体,群体是集合,没有个人就没有群体;人的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且这种获得是有成本的,人的能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人力投资的大小来衡量;人首先是实体,然后才能成为主体,由实体转化为主体不仅取决于人自身的潜能,而且取决于“再生主体”的各种行为的“交往规则”;衡量人本身全面发展水平除价值标准外,还必须有经济社会学的标准及其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变;人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目的,物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还有学者认为: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人的素质相对低下有关;中国人的素质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们要努力进行补课工作,最重要的是从两方面进行“补课”——补商品(市场)经济的课,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课。(《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本文标题:“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4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