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系统的病原体检验方法与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性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本课程由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承担,课程设置在医学检验本科大学生修完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药理学》后。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其中理论81学时,实验75学时,考试6学时。修完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临床常见感染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本课程将分成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与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课程教学在1~2个学期内完成。第一学期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为主,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临床微生物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二个学期课时数分别为54学时(其中理论33学时,实验18学时,考试3学时)和108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57学时,考试3学时)。共设定9学分。理论课以大班授课形式,以CAI辅助,采用PBL方式。实验课将以分组进行,每组2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其中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对理论教学教材进行复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课题汇报或答辩等过程。课程的教材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与《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MurrayPR,BaronEJ,PfalierMA,etal.Manualofclinicalmicrobiology.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8thWashingtonDC2003为英文参考教材。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表教学理论时间安排讲授内容讲授时数绪论1学时细菌的生理学5学时细菌的化学1学时细菌遗传变异3学时细菌感染2学时细菌感染病原学实验诊断与质量控制3学时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3学时细菌耐药性检測、医院感染3学时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学时球菌5学时肠杆菌科6学时非发酵革兰阴性菌3学时螺杆菌属、弧菌属、弯曲菌属3学时苛氧菌和人兽共患菌3学时需氧革兰阳性杆菌3学时分枝杆菌3学时厌氧菌6学时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5学时真菌4学时病毒的基本性状3学时病毒感染病原学实验诊断3学时病毒学各论9学时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测3学时共计81学时课程的实验课项目与学时数表教学实验时间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细菌的形态学检查3学时细菌培养技术3学时细菌鉴定技术3学时消毒灭菌与毒素检测技术3学时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3学时球菌6学时肠杆菌科9学时非发酵革兰阴性菌3学时螺杆菌属、弧菌属、弯曲菌属3学时苛养菌和人兽共患菌2学时需氧革兰阳性杆菌2学时分枝杆菌2学时厌氧菌3学时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3学时真菌3学时病毒感染病原学实验诊断3学时细菌耐药性检測、医院感染3学时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测18学时共计75学时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本课程的考核为两个学期总成绩的平均数。每学期总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70%)、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成绩(20%)和实验操作平时成绩(10%)三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包括选择题(20%-30%)、名词解释(30%-20%)与简答题(50%)。期末实验操作考在学期末课程结束、理论考试前进行,考核学生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分析力。实验操作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出勤、实验操作、回答问题、实验报告进行评分。教学内容理论课部分绪论【教学内容】微生物定义、种类、存在、和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内容和郭霍原则,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自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免疫学的兴起和发展、微生物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影响。【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分类其主要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定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细菌的生理学【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大小和形态及它们受细菌种类、菌龄和环境因素影响。2.鞭毛定义、种类、作用与意义。3.菌毛定义、分型、作用与意义。4.荚膜、糖萼: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5.芽孢:定义、种类、作用与意义。6.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肽聚糖骨架及其联结方式,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成,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和周浆间隙,不同组成的细胞壁与革兰染色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的临床意义。7.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胞膜和真核细胞膜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中介体。8.细胞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核蛋白体、异染颗粒、质粒、芽胞。9.核质的特点和功能(详见细菌遗传变异)10.消毒灭菌:常用术语、消毒灭菌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目的要求】掌握:1.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菌各种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及在细菌检验中的作用。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细菌生长繁殖方式和生长速度,细菌生长曲线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2.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其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观察。3.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及其吸收。细菌的化学【教学内容】1.细菌的物理性状:带电现象,巨大表面积,半透明和渗透压,光学性质。2.细菌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糖分解、蛋白质分解。生化反应定义与意义。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目的要求】掌握:1.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2.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中间代谢、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概念。3.细菌的生化反应在医学上的意义,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在医学上的意义。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及其临床意义。细菌遗传变异【教学内容】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结构特点,细菌DNA复制、表达和调节),细菌的质粒(质粒基本特性,质粒的分类,F质粒、R质粒,细菌的插入顺序及转座子,转座噬菌体,整合子。2.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增殖和宿主相互关系(溶菌和溶原),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3.变异类型: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4.微生物变异的机制:突变(概念、规律、类型、机制),细菌基因物质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目的要求】掌握:1.突变的类型、规律和发生机制,诱变剂的种类。2.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转座子的分类和转座的意义。3.质粒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接合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高频率重组菌株和F’质粒的概念。整合子组成与耐药性。4.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转导的机制及意义。细菌转化的机制和人工转化的原理及意义。5.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熟悉: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意义。细菌感染【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菌群概念。2.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3.病原菌的致病性、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与宿主免疫反应外毒素、内毒素毒素的来源、性质和作用。4.病原菌与传染病,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5.人体菌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微生态诊断。【自学内容】宿主抵抗力,机体的基本抵抗力,抗细菌免疫。【目的要求】掌握:1.传染病的概念、病原菌感染类型及其传播方式。2.病原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的意义、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机制。3.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的概念、人体重要的正常菌群、菌群检测指标了解: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人体的关系,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细菌感染病原学实验诊断与质量控制【教学内容】1.细菌形态学检查(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的意义。(2)细菌染色标本检查:革兰染色法原理、步骤、结果判断。(3)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细菌动力观察。2.细菌的人工培养和生化反应(1)细菌生长条件、培养基、细菌接种方法、细菌培养方法、生化反应的原理。(2)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3.细菌鉴定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数值编码鉴定、血清学鉴定。4.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目的要求】掌握:1.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2.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和方法。3.细菌代谢产物检测与鉴定技术。4.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了解:1.几种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核酸杂交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理和应用。2.细菌感染免疫学检测,细菌毒素的检测。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教学内容】1.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单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糖肽类(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磷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分枝杆菌药物(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作用机制。2.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各种临床常见细菌与苛养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报告时的选药标准,A组药物为常规首选药物,B组为临床主要抗菌药物,可用于一级首选试验,C组药物用于对A组药物耐药的局部或广泛流行菌株;U组仅用于泌尿道分离菌,这些药物对泌尿道以外分离的病原菌的敏感性不常规报告。3.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方法(K-B纸片琼脂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原理、结果与影响因素。厌氧菌、真菌及分支杆菌体外药敏试验。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意义,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可以出现4种结果,联合抑菌试验(棋盘稀释法、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自学内容】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微生物测定法和非微生物法。【目的要求】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体外药敏试验意义、方法、原理和结果判断。熟悉:体外药敏试验的步骤。了解: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检測医院感染【教学内容】1.细菌耐药性定义。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遗传机制与生化改变:突变、耐药遗传物质转移,细菌对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水解酶或修饰酶、主动外排、膜通透性减低、生物膜形成。3.细菌耐药性检测(1)细菌耐药表型检测(耐药筛选试验、折点敏感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药敏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2)β-内酰胺酶检测。(3)耐药基因检测(PCR扩增、PCR-RFLP分析、PCR-SSCP分析、生物芯片技术)。4.特殊耐药菌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5.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病原体、常见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调查。【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性检查熟悉:特殊耐药菌检测了解: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病原体、常见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调查。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内容】1.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和原核生物界、真菌和真菌界、病毒和病毒界。2.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1)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2
本文标题: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