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思考题:1.景观生态学应用的指导思想及原理2.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含义、区别与联系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类型4.景观生态规划步骤5.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必须具有的特征第一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一景观规划概述1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ning)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生物学家吉奥泊德(A.Jeopold),目前的生态规划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方面,并已开展了许多规划工作。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的条件,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对特定地域的整体发展战略或长期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土地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途径和措施,从整体上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特点: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生态目标。2.景观规划(1andscapeplanning)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景观生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的核心是通过对景观的空间组织,维持和发展景观的异质性,在协调景观系统中异质性景观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协调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和社会一经济一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特点: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领域,是连接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建筑学,以及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桥梁。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与内涵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①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②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互补与协调,同时考虑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而不是建立封闭的景观生态系统;④侧重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⑤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2.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生态规划的区别与联系景观规划: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单体的配置生态规划:强调大中尺度的生态要素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景观生态规划:关注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3.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区别与联系(1)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份,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景观生态设计:更多地是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来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小流域、各类公园或休闲地等的设计。(2)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构进行规划,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究的性质;景观生态设计: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而在一个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规划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规划:大尺度、整体、框架;设计:小尺度、个体、细部)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1.发展历程(1)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可以追朔到19世纪末;(2)至20世纪初,景观设计开始强调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协调,追求人地共生,至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初步形成。(3)20世纪中期,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阶段.I.Mcharg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到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4)进入80年代,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二者之间时空耦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又一次思维转变。2.发展趋势①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②预测预报功能加强;③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④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三、景观生态规划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优先考虑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2.持续性原则: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对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和多层次的设计,使规划区域景观的结构、功能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3.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规划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及规划方法4.多样性原则:规划时必须考虑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5.综合性原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多方面(包括决策者、规划者、当地居民等)的参与;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景观自然条件,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规划实施后的影响评估等四、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类型1.综合景观生态规划特点:面临土地利用的各种要求,以既定区域的生态能力来支持所设计的土地利用项目。主要步骤:①区域景观生态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集;②景观生态数据的解释;③优化(核心):包括评价和建议两部分内容。A.评价:评价土地系统(主要是景观生态类型对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和景观特性对人类活动的忍受极限。①评价人类活动的特征,确定加权系数;②解译景观类型特性对人类活动的功能适宜性;③评价每一景观生态类型对人为活动的总适宜性。B.建议①对每一给定的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做出判断,一般应提出3种或3种以上的最佳人为活动的建议;②在地图上绘出每一景观生态类型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③对所建议的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现有的区域规划文件进行比较,提出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措施;④利用GIS解释景观的生态规划和管理过程。2.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景观生态规划(Mcharg方法)特点: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特性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强调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是由自然过程决定的,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及其它活动与景观的自然特征和过程相协调统一。步骤①确定研究分析范围与目标;②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③根据目标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进一步信息;④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分级等评价为主的适宜性分析;⑤形成综合的适宜性分析图件,为分配土地利用提供依据。3.基于系统分析与模拟的生态规划特点:注重以区域的生态持续为目标,从整体来把握景观的利用;步骤:景观生态分类—各单元(生产单元、保护单元、人工单元和协调单元)类型间能量和物质转移过程和机制—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为对象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输入、输出的调控机制,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分配提供决策依据。4.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规划1)土地利用分异战略特点:提出10%规则,适用于高密度人口地区;步骤:①土地利用分类;②空间格局的确定和评价;③敏感度分析;④空间联系分析;⑤影响结构分析。4.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规划2)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特点:该方法主要针对景观格局的整体优化,其核心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结合起来,以发现景观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5.Metland程序特点:在规划中提出了景观分析、景观评估和评价的意图、特征等基本问题;同时引入各种参数,对景观的属性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说明其相对重要性,也有利于GIS在规划中的应用。步骤:复合景观评估—可选规划的系统阐述分析—规划评价景观评估:指用各种景观参数来评价景观,是在规划之前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辨识景观;景观评价:是在规划之后进行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评价各种可选择规划的效果。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方法的互补适宜性评价方法主要强调景观单元要素的匹配,有利于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的协调,但对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景观整体的综合效益反映不够;而格局优化方法则较关注景观单元水平方向的相互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从而对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形成了有利补充。五、景观生态规划步骤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规划目标一般可分为三类: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划;②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的规划;③为调整当前不合理景观格局(如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规划。2.景观生态调查(1)调查目的(2)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资料②人文社会要素资料3.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1)目的:认识自然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过程的影响,进而认识规划区景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加深对规划区域景观的理解。(2)内容:景观中的生态过程均包括能流、物流、信息流和物种流,这些过程引起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在景观中的重新聚集和分散,形成新的景观空间格局,最终表现在土地利用格局上。而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景观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来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其最终表达方式和实施结果也是改变与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借鉴《生命的景观》三村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提出四个典型概念:①荒漠保护②乡村荒漠区③郊区荒漠④增长4.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1)目的:全面了解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征,并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2)意义:景观生态图可以客观而概括地反映出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其意义在于它能划分出一些具体的空间单位,每一单位具有独特的非生物与生物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独特的物流能流规律,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针对每一个这样的空间单位,可以拟订自己的一套措施系统,以求得在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1)目的: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2)方法: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景观的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6.景观功能区划分将区域按照景观结构特征、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人类的生产和文化要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有助于协调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规划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对备选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和区域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供公众和决策者参考。并且,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规划还需随着客观情况的改变而进行修正和调整,以满足变化的情况,达到对景观资源的最优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调整景观生态规划确定规划目标景观结构功能划分实地考查,收集有关资料(自然、经济和社会)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规划方案评价、实施景观生态调查规划方案分析景观生态分析与综合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
本文标题: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3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