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评估检测
-1-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评估检测(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解析】选D。依据“风帆数扇,俟风转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推测此农具是用来取水灌溉的风力水车,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故D正确。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诏征(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不知牛耕”“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等信息,可知精耕细作提高了农业产量,故选B。A中的“曲辕犁”与《后汉书》不符,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3.《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锜夺夷阳五田”“犨与长鱼矫争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解析】选B。材料中“争田”“夺……田”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故选B。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2015·湖北重点高中联考)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2-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前期郡县工官职责及分布地区,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与农业无关,排除A;从图片可以看出,设置工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故选B;C中“领先世界”,D中“巩固专制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①珐琅彩双环瓶②青花五彩碗③三星堆青铜礼器④江宁织造局云锦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B。由题目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风格”即可知该现象发生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夕,③出现于商周时代,故排除③,B符合题意。6.(2015·山西诊断)从春秋战国时起,各个国家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经营或采取官营的方式,或采取民营的方式,但基本上是民营占主导地位。而到汉武帝时期,官营工商业开始占据绝对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儒学主体地位的影响B.中央集权力量强大C.采取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政治实现统一【解析】选B。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更多地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控制在官府手中,而能做到这一切取决于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因此B项符合题意。-3-7.(2015·湖州模拟)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关于徽商的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徽商的衰落表明了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B.徽商“达到极盛”有力地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C.徽商是传统商业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D.徽商是旧式商贾与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的产物【解析】选A。依据“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可以看出徽商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的结合,从而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而到了晚清,封建统治趋于崩溃,依存其上的徽商趋于衰落,也说明徽商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正确;乾隆、嘉庆时期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徽商属于传统商业模式,与近代经济形态、官僚资本没有关联,故C、D错误。8.(2015·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坊市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解析】选C。由长安限制“市”的经营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A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B错误;由题干可知,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扬州的商业繁荣,故选C;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D错误。【加固训练】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解析】选B。从图中信息来看,农村人口占多数,但清朝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明朝,A错误,B正确;图片只能反映人口空间分布比例变化,不能说明农村经济的凋敝,C错误;图片只是反映江南地区人口信息,-4-无其他地区人口信息,故不能得出该地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D错误。9.(2015·孝感一模)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解析】选D。由材料中浙西、江西、湖广之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农产品出现商品化、专业化生产。10.(2015·河南三市一模)《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D。由“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度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获得土地,确保政府的税源,避免受到地主的盘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能够促进自然经济发展,排除A、B、C。均田制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伴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衰弱,土地兼并必然重现,故选D。【拓展延伸】均田制的弊端(1)农民不能足额受田。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2)执行中不能按时回收土地。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11.(2015·广西四校联考)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解析】选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应是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材料明显是打击商人,A错误;“经世致用”更多地指一种治学的精神,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业发展,打压商人地位,“无奸不成-5-商”反映了社会群体对商人的蔑视,正是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结果,C正确;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错误。12.(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解析】选B。材料中提到的“将自己与外世隔绝”指的是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其政策“转向内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6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6-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2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归纳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以实物农贷为主、有赈灾救济的性质。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一表格中“遣使者赈贷困乏”“动支通省积谷散赈”等信息可以归纳出“调节贫富差距”“赈灾救济”,从材料二中信息可以归纳出“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扩大国家经济来源、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等答案;第二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理由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去归纳作答。第(3)题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从“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可以归纳出“贫富差距严重”。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6分)(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6分)(任意三点即得满分)不能。(2分)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4分)(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分)(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4分)14.(2015·潍坊模拟)(26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评估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