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34类开放性探究题专练
1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该题型可分两类: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评析材料中关于……的观点”“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进行阐释”;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是“……(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提供观点型提炼观点型设问方式“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主题)并加以论证”;“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答题模板(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的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注意:有的试题除了已经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明确设问的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着观点的关键语句(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3)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已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4)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举例说明例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此题除了赞成、反对两种观点外,还可以提出另外的观点。这是典型的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例如,“根据材料一、二,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这种题型属于典型的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根据材料的意思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所给材料和所学史实中遴选史实,论证观点。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语言流畅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①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②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2.表述成文三要素2(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要绝对精炼。(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题组1文字类1.(2012·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解析:可以运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原理进行分析: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另一方面意识(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精神世界的发展,要求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也应有所发展。答案: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机会与威胁”分析表机会因素(1)市场方面:国内市场庞大,对高质及相对于土布价廉的纺织品需求殷切(2)财务方面:1887年后得到官方支持,资金充裕启示(1)开机生产后生意额会急速上升(2)官方资金有利于企业扩充威胁因素(1)环境方面:官员之间互相包庇,李鸿章私下容许张之洞越过十年专利另办纱厂(2)竞争方面:外国纺织品数量持续上升启示(1)反映了改革运动并非中央由上而下的全国性改革,只不过是洋务派的权力妥协(2)因专利而导致土布业未能转型,并限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因素”分别给予一个补充,并说明其“启示”。(补充的“因素”及“启示”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试题。回答时可结合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的地点从技术和政治局势方面分析其“机会”中的因素和启示;联系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性质从所有制结构和思想意识方面分析其“威胁”中的因素和启示。答案:示例:补充“机会”因素1:技术方面:上海商埠租界和外国人众多,便于解决技术难题。启示: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企业发展。补充“机会”因素2: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上海局势稳定。启示:安定局面有助于企业生产发展。补充“威胁”因素1:所有制方面:企业产权不明。启示:官督商办,企业产权不明,结果官商矛盾尖锐,制约企业发展。补充“威胁”因素2:思想意识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并不充足。启示:不能把握市场规律和脉搏,会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题组2地图类3.(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3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两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幅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历史变迁的具体所指,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4.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图一汉代丝绸之路图二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提取两项图一到图二关于欧亚贸易新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解析:据题目中两幅图片分析,图一汉代丝绸之路仅仅到达欧洲大秦等地区,图二中主要商路到达范围涉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得出信息贸易范围的扩大;图一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结合所学知识到唐宋时期瓷器发展,得出贸易种类更丰富;结合所学汉代丝绸之路主要是陆上交通,到唐宋之后,海上贸易发达。答案:信息一:贸易范围更广。说明: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信息二:贸易渠道增加。说明:除陆上贸易外,海上商运发展迅速。信息三:贸易种类增加。说明:汉主要是丝绸,唐宋以来瓷器逐渐成为外销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称为“瓷路”。题组3图片类45.(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了清朝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与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一:美国邮政总署于1942年7月7日发行的“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邮票图二:2012年2月,美中两地同时发行“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信封问题:概述美国政府发行这两张邮票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解析:第一小问,图一的背景从美国的需要、世界局势及邮票人物思想等方面分析,图二的背景从中美关系、中国实力、世界形势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国家制度,国家力量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问题。答案:背景:图一:抗日战争爆发,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压力过大,需要盟国支持;中美等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有共通之处。图二: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因素:双方国家利益;国家政治制度;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题组4图表类7.(2015·广东高考)(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5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解析:结合材料“学校教育(学制)”可概括出材料反映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阐述这一变迁的内容即可。答案: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民权意识觉醒;教学课程的设置中传统经学地位逐渐下降并取消,改为能体现民权意识的公民课。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事年表1946年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1947年关贸总协定建立1948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1967年欧共体建立1970年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1982年美国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2000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解析:结合文明史观的内涵,从二战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领域发展的史实辩证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史论结合,表述准确。答案:示例:二战以来,人类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在物质文明方面,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的建立,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中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在政治文明方面,二战前的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民主政治,亚非拉国家也把追求政治民主化作为革命的目标;而二战后的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以及美国的男女平权运动,说明追求自由平等已成为时代潮流。在精神文明方面,以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说明人类对发展和自身命运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34类开放性探究题专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