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2015城市规划-重点
填空及选择题部分1、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2、中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及实施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通过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3、城市规划的七线,并简要解释(红、绿、蓝、紫、黑、黄、橙)红线:是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黑线:是指高压线用地的控制范围;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橙线:是指铁路和轨道交通用地范围的控制界线。4、城市化及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为:工业化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充分条件为: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5、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6、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7、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城市发展研究手段。8、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提出了功能分区的内容,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马丘比丘宪章》即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此外,该宪章还对防止城市中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9、住房保障政策基本框架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9、一书三证根据《城乡规划法》,一书三证管理制度属于城乡规划运作范畴,是实施城乡规划的一种制度设计,是通过设立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方式来保障法定城乡规划的实施。核发《选址意见书》属于行政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最大亮点,同时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也要强调生态文明注重城镇化质量11、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2、城市发展本质的4个I不完全预见性imperfectforesight、决策相关性interdependence、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13、城市规划失效的原因过于静态;过于强调城市形态和物质规划;规划制定时间太长,成本过高;缺少规划实施的技术和指南;忽视城市发展成本、基础设施融资以及城市发展对于公共财政的影响。14、区域规划的一般类型1)按照其依存的经济体制可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规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规划2)按照区域规划的行政调控模式的差异可分为:自下而上的分权模式、自上而下的集权模式3)按照地域层次和编制单元的属性可分为:全国性的国土整治和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大区级国土规划;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区域规划;省以下地区的区域规划、市/县域规划4)按照规划编制单元的属性,传统的区域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15、区域规划的传统理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规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计划调节体系中的重要环节。16、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分布结构“一网络”:区域城镇体系网络系统2)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中心村+基层村17、区域管治与协调规划区域空间与上一层次空间、周边区域空间的协调;区域空间内部不同次区域空间的协调。协调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共享&生态环境建设18、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核心内容与任务城市发展预测土地需求与供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分配环境、绿色空间、文化、历史保护等。19、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1)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速,区域间城镇化差距逐步缩小2)大城市、中小城镇“两端集聚”态势明显3)核心城镇群引领生产要素区域化重组态势明显4)省域中心城市与周边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5)县域单元的产业与人口集聚能力增强,带动乡村地区城镇化发展。20、城镇化空间分区的原则宜居与生态条件;区域地理和文化基础;经济联系和区域分工;经济水平和发展阶段;中心与腹地关系。21、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构建“5611”城镇群格局5个国家核心城镇群,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22、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23、精明增长的理念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努力控制城市蔓延。24、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里程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顷)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单元称为“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代的“坊”,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是分不开的。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25、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形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公建布置形式: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混合布置、集约布置路网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绿地布置的基本形式: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26、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中小学主教学用房外墙面与铁路线的间距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270辆/h的道路间距不应小于80m。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以500m为宜。小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500~1000m。中学的服务半径通常为1000~1500m。27、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处理的原则有(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28、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名词解释部分1、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2、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3、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4、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5、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6、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7、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9、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10、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1、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2、新城市主义:承认城市的增长,实行增长管理;建立永久性乡村保护区(带);建立临时性乡村储备区(带),作为未来发展之用;明确区域性廊道;以大型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紧凑开发;注重就业、居住与生活配套的平衡;13、国外区域规划新理念:1)大伦敦规划的增长、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长:强劲、多元、长期的的经济增长公平:社会包容性以给予所有伦敦人同样的机会分享伦敦未来的成功。可持续发展:根本
本文标题:2015城市规划-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6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