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2010版高等教育学(已经排版请直接打印)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2.高等教育一般那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3.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那,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4.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稳定一般要坚持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5.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大学是成立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它属于学生大学。巴黎大学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6.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7.中世纪大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8.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9.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洪堡的大学理念内容:①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10.20世纪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大学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11.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地区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灵活性、实践性12.从纽曼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到洪堡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再到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和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13.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当时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学问传播中心。五学(辟雍、上痒、东序、鼓宗、成均)14.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15.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②教育体制上实行官司并存③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④课程内容上突出入学为尊⑤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16.1862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17.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一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童子传版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18.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化阶段。19.所谓大学理念,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从其内涵构成成分上看,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20.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著作是《大学的理念》21.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成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注重科学研究、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其基本呢的办学理念22.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23.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①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②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③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④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24.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25.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收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26.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27.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28.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29.用个人本文轮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30.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人本主义教学目的观又称为人道主义教育目的观,其核心要旨是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自身的完善。31.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突出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使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显著特征。32.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3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和谐、多方面、自由的发展。3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35.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36.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37.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38.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高等学校最有生命力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39.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定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4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41.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朝的太学42.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43.西方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44.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莫雷尔法案》,允许各州以政府赠予的土地开办“为本州农业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农业大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45.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46.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高于50%属普及教育。47.大众教育虽包含普及教育,但其外延比普及教育广,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48.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①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②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49.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50.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51.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二战后,教育平等日益成为各国推行民主政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它的表现主要是: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52.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53.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54.学制建立的依据在于:①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社会的政治制度③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55.纵观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知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56.1951年新学制的确立,明确了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的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地位,因而使工农业余学校及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学生都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57.我国现代学制最早建立于民国初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规定了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并且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作了规定,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58.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证书制和高考制。59.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60.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而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61.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将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最为典型)、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是典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等代表国家)。62.根据世界各国三方力量的不同作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以分为①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②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③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63.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64.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它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65.与过去相比,总体说来,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①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②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③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66.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67.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68.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69.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运作过程相伴相生的系统工程。70.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71.高等学校科研的任务是多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7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有: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7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有: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74.教育体内差异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75.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共和国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76.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包括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77.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为相对评价、评价按评价基准分类可以分绝对评价论述题: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高等教育普及
本文标题:2010版高等教育学(已经排版请直接打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4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