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临床教研组教案作者:陈捷授课日期:2006年11月06日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及护理》授课专业护理专业课时安排2学时课次课题细菌性皮肤病教学目标1、掌握脓疱疮的病原及防治;2、掌握丹毒的病原菌和临床表现;3、了解毛囊虫、疖、痈的临床表现。教学重点脓疱疮的病原、丹毒的病原和临床表现教学难点脓疱疮的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实验准备教学过程1、脓疱疮:1学时2、毛囊炎、疖和痈:0.5学时3、丹毒:0.5学时参考书或新内容新进展1、皮肤性病学。2、皮肤病护理学。课后记皮肤细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脓疱疮俗称“黄水疮”,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毛囊炎为毛囊口化脓性炎症。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融合即形成痈。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2细菌性皮肤病皮肤细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皮肤上,见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类型的皮损(如溃疡),常由革兰阴性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所致。细菌性皮肤病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1)按菌种分类可分为球菌性和杆菌性皮肤病。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系由化脓性球菌所引起,简称脓皮病,常见有脓疱疮、疖、毛囊炎、脑膜炎球菌疹、猩红热、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杆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有皮肤结核、麻风,其他如伤寒、副伤寒、炭疽、类丹毒、鼠疫等。(2)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大多数细菌性,尤其是球菌性皮肤病都属急性发作,病程短。只有少数如皮肤结核、麻风等属于慢性过程。(3)按病机分类可分为直接致病、间接致病或二者兼有。直接致病如毛囊炎、疖、脓疱疮及部分结核疹等,系由细菌在侵入部位直接引起的病变;间接致病如猩红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以及大多数结核疹病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变态反应(对细菌产物过敏)或中毒反应(细菌毒素导致损害)。但是在临床上情况复杂,病情多变,直接或间接致病不是绝对的,应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第一节脓疱疮脓疱疮俗称“黄水疮”,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一、病因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二、临床表现1.寻常性脓疱疮: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疱壁薄,易破溃,周围绕有明显的红晕。疱壁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灰黄色厚痂,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严重者高热达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2.大疱性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于掌跖。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晕。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本型也好发于新生儿,特别是体质较差者,又称新生儿脓疱疮。起病急骤,皮疹初为豌豆至核桃大或更大的水疱或脓疱,疱液初清亮,迅速变浑浊,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皮损发展迅速,很快波及全身。体温高达39℃以上。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可因伴发毒血症、败血症、肾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33.深脓疱疮:又称臁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多见于下肢和臀部。病变可深达真皮,中心坏死,形成黑色蛎壳样痂壳,脱落后形成边缘陡峭的溃疡。自觉疼痛。病程约2周~4周或更长。4.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菌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的急性表皮颗粒层坏死的严重型皮肤感染,好发于出生3个月以内婴儿,偶见于成人,起病前常伴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病灶,这些病灶中的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松解毒素或称剥脱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广泛坏死,形成浅表性裂隙,造成皮肤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皮损常始发于口周及眼周,红斑迅速波及躯干及四肢。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在大片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烫伤样水疱及大片表皮松解,以及口角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粘膜损害。有疼痛感及明显触痛,尼氏征阳性。轻者1周~2周皮损干燥而痊愈,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取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质可作初步诊断。可将脓液标本或静脉血做细菌培养后鉴定菌种及做药敏试验。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皮损、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好发部位及细菌培养等不难诊断。有时需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鉴别。五、治疗1、局部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脓疱未破者,可外搽10%硫磺炉甘石洗剂。脓疱较大时抽取疱液。脓疱已破溃结痂者用1:5000~1:10000的高锰酸钾液、0.5%新霉素溶液清洗或湿敷。皮损面积较小者可直接用棉签蘸取聚维酮碘溶液原液(含量5%)涂患处,一日数次。若皮损面积较大,一般将其稀释10倍后用于局部湿敷或清洗痂皮,再外搽莫匹罗星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利福平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治疗应加强眼、口腔、外阴的护理。床旁隔离,保持干燥。局部采用暴露疗法,可选用0.5%新霉素锌氧油敷患处,20%紫草油外涂。对于原发感染病灶可选用0.5%新霉素软膏。及早系统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清除或减少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治疗原则与Ⅱ度烫伤相似,注意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继发细菌感染,忌用糖皮质激素。3、全身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一般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易在儿童中发生流行。治疗原则是消除有关病因,争取早期治疗。护理要点是注意局部清洁,保护创面,以免扩散。六、护理计划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舒适的改变:瘙痒;(2)有脓疱扩散的危险;4(3)有败血症的危险。一、适的改变:瘙痒主要表现:1脓疱被抓破,局部有渗出液,周围皮肤有抓痕。2.痒感严重时坐卧不安。护理目标:病人自觉舒适感增加,痒感减轻或消失。护理措施:1修平指甲,告知搔抓的危害,若病人年幼,则嘱其家人守护,或将手指用纱布稍作包扎,避免抓破皮肤。2脓疱完整时可遵嘱外用炉甘石洗剂。3遵医嘱内服抗组胺药。4穿宽松棉质内衣,防止衣物磨擦。5衣着不宜过厚、过暖,以免皮肤温度增高加重痒感。重点评价:病人痒感是否减轻。二、有脓疱扩散的危险主要表现:病人自身脓疱增多,同房病人感染此病。护理目标:1病人自身脓疱无增加。2同室病人不感染脓疱病。护理措施:1保持局部清洁,保护创面,避免搔抓和用毛巾磨擦,以免扩散。2病人用过的衣被用具等及时清洁消毒(1:20084消毒液浸泡1小时),敷料焚毁,并对居住环境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3与其他病人应隔离开,以防接触传染。4指导病人患病期间不进公共浴室洗澡。重点评价:1病人是否有自体接种现象。2隔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同室病人是否感染此病。三、有败血症的危险相关因素:感染。主要表现:寒颤、发热,体温超过39℃、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护理目标:病人不发生败血症。护理措施:1协助医生处理创面,预防继发感染。2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毒素排泄。3遵医嘱做脓液培养及药敏,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4观察体温变化,每天测体温3次;如有发热,每天测4-6次。55遵医嘱抽血查白细胞。重点评价:1病人是否有败血症征象,如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2病人感染是否得到及时控制。第二节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六)未定类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误解一:麻风病传染性很强。事实:在麻风病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病。只有大约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麻风病。有资料显示,在夫妇双方有一人是麻风病的情况下,另一方感染麻风菌后发病的几率不到5%。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相比还是很小的。误解二:麻风病无法预防。事实:住房宽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劳动中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6消除其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误解三:麻风病会遗传给下一代。事实:麻风病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而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据麻风病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病人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误解四:麻风病难以早期诊断。事实:目前,麻风病可以做到较早期诊断。麻风病的延误诊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病人自身延误,大约占3/4,另一个是医疗延误,占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或者即使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由于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医生,造成诊断延误。后者是少数医生不懂麻风病知识,不会诊断麻风病,造成医疗延误。误解五:麻风病无法治愈,四肢溃疡和残疾是麻风病必然的结局。事实: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疗效显著。目前用这一方案已经治愈了全世界1300万病人。只要麻风病人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第三章毛囊炎、疖及痈一.定义和病因:由细胞侵犯毛囊引起的毛囊及其周围的炎症。毛囊炎为毛囊口化脓性炎症。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融合即形成痈。病原菌多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偶见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类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二、临床表现1.毛囊炎:初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逐渐形成脓疱,自觉痒痛,约1周内可吸收,但容易复发。皮损主要发于头部、四肢、腹部及阴部等处。发于须部者称须疮,且难以治愈。发于项部时,愈后遗留瘢痕疙瘩状硬结称项部硬结性毛囊炎。2.疖:初为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形成硬结,基底有明显炎性浸润,自觉灼痛和压痛,几天后中央形成脓点,发展为坏死性脓栓,脓栓脱去
本文标题:10-细菌性皮肤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5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