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1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可能包括以下几种题型:1、单项选择题2、简答题3、实验设计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八章传统心理物理法(一)心理物理法概述1、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产生与发展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传统心理物理学的基本假设,只有当物理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列强度。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标准刺激vs.比较刺激)。操作定义:在50%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相对感受性或最小可觉差: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韦伯定律含义: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I)与标准刺激强度(I)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I/I=K(韦伯)对数定律S=clogI(费希纳)幂函数定律S=bIa(斯蒂文斯)3、阈限的性质(1)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2)神经量子理论(3)信号检测论4、测定阈限的方法极限法:最小变化法、平均误差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也叫均等法,调整法。它具备以下特点:(1)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2)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3)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St与Co相等,直接给出PSE,且其在IU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4)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2(二)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六)传统心理物理量表1、心理物理量表的分类: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2、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常用方法(1)数量估计法(2)感觉比例法(3)差别阈限法(4)感觉等距法(七)常见误差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2、空间误差3、动作误差4、时间误差5、其他误差第九章信号检测论(一)信号检测论的起源Tanner&Swets(1954)最早在密西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中把SDT应用于人的感知过程。区分开了辨别力和反应标准。其中辨别力是指辨别刺激的能力,反应标准指的是被试判断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采用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个体的反应倾向或者在作出决策时的判断标准;避免干扰因素等。(二)SDT的统计学原理统计决策理论是SDT的基础,主要的工具是概率论。1、几个基本概念信号:要求觉察的刺激。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刺激呈现方式:只有噪音(以N表示)。先验概率:在刺激呈现前,即可得知的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奖惩办法:对判定结果的奖惩。信号检测论往往给被试呈现两种刺激,一种是信号,另一种是噪音。知道什么是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否决。虚报概率+正确否决概率=1漏报概率+击中概率=1根据上述公式知道漏报、虚报、击中、正确否决中的一个,能够计算另外一个。统计决策所需要的基本假设: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在心理物理实验中,基本能够满足上述假设。(三)信号检测论测量感受性的影响因素(四)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五)影响信号检测论的一些因素第十章反应时测量技术(一)RT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一时期:唐德斯减法反应时时期(1850-1969年);第二时期:Sternberg加法反应时时期(1969年-)(二)反应时间与刺激-反应的加工过程3反应时含义: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RT实验测量的两个基本的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三)减法反应时的基本原理1、逻辑: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RT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它方面相同,这两种作业的RT的差异即为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用途:已知加工过程,求时间;已知加工时间,求过程。2、简单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简单反应时是看见刺激就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是信息加工过程的最基本的时间单元,在通常情况和刺激环境条件恒定时,一般不受刺激本身因素的影响。不过简单反应时间可能会受到个体的准备状态、机体变量的因素(如疾病、情绪状态、药物的作用等)的影响。3、辨别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呈现刺激的数目、刺激的物理特征、辨别反应刺激的数目、年龄发展因素、其他因素,如性别、疲劳、疾病、心理状态等因素。4、选择反应时的影响因素:选择反应的刺激的数目、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反应(S-R)的相容性、年龄发展因素、其他因素。(四)相加因素法1、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2、用途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认出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加法法是减法法很好的补充,用减法法能够辨认出不同加工阶段的时间;用加法法能够辨认出不同加工阶段的顺序。(五)反应时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1、RT实验的要求避免被试出现提前反应(假反应)或其它错误反应;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相应的反应;选用一定精度的计时器(精度为1/100s或1/1000s);刺激开始与计时器的开动同步,反应开始与计时器的停止同步。2、刺激变量:感官、强度、复杂程度、呈现方式。3、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动机、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酒精和药物、速度与准确性权衡。速度与准确性权衡是指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这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速度上会慢下来。所以,在考察有关速度与准确性的实验中,需要对这两个因素综合考虑,权衡二者的相互关系。(六)测量反应时的仪器第十一章知觉实验(一)视觉加工的影响因素1、光源刺激方面的因素2、视觉生理功能的因素3、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二)视觉实验中的变量(1)自变量4刺激变量:波长→色调;强度→明度;纯度(复杂程度)→饱和度。背景条件。被试者的特点。(2)控制变量(3)因变量(三)常见视觉现象1、视觉适应2、视敏度3、闪光和融合4、双眼视觉因素(1)双眼累积效应。(2)双眼竞争。(3)双眼融合。5、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四)颜色视觉1、颜色的特性2、颜色混合3、颜色的视觉现象(1)颜色对比。(2)颜色的适应。(3)色觉异常。4、颜色的心理效应(1)色调的心理效应。(2)明度的心理效应。(3)饱和度的心理效应。(4)色彩的民族差异。(五)听觉刺激(六)听觉现象及其测定暂时阈移:研究者以暂时阈移作为听觉疲劳的指标。具体做法是先测定被试对某种频率声音的听觉阈值1,然后让他听一段引起疲劳的纯音(疲劳音),最后再测定他的听觉阈值2,两个阈值的改变量,即为暂时阈移。(七)听觉定位听觉定位是指有机体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八)语音知觉(九)知觉的实验研究1、知觉概述(1)知觉的定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各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对象的综合和整体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实用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2、知觉组织与主观轮廓3、颜色知觉和明度知觉4、知觉组织与错觉现象55、知觉组织的加工规律接近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律: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各个元素知觉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共同命运:人们倾向与把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相同的元素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第十二章注意的理论(一)注意的理论1、过滤器理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只能对有限容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在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存在一个过滤机制,对来自各种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一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之外,完全丧失。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即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完全丧失。也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是1964年由特瑞斯曼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不被注意或者非追随的信息并非完全不能通过过滤装置,只是在通过的时侯强度上减弱了。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激活阈限,那些激活阈限较低的刺激出现在非追随通道时就容易被加工,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3、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和诺曼等人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做出的反应不同。4、认知资源理论: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解释注意,把注意看成是认知资源在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上的分配与协调。应该把注意看成是一种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任何刺激的识别都要占用认知资源,而且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困难,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5、双加工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认为不同的任务占用的资源量是不同的,希夫林和施奈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和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二)视觉注意现象1、非注意盲现象。2、变化盲现象。3、注意瞬脱现象。(三)影响注意加工的因素(四)注意的实验研究方法1、视觉注意研究常用的实验范式:空间线索范式,研究选择性注意和空间线索的作用;启动范式,通过考察启动效应或负启动效应的变化来揭示认知加工过程的规律;快速系列呈现范式,较多地用来研究视觉注意加工时间方面的特性;多物体追踪范式,研究动态情境下注意机制的常用范式。2、听觉注意研究常用的范式:最经典的是有彻里使用的双耳分听任务,可以用来研究注意资源的分配。通过耳机给被视左右两耳分别呈现不同的刺激,要求他们大声重复一只耳朵听见的信息。第十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6(一)记忆的基本概念(二)记忆实验的变量1、自变量(1)刺激变量:性质、呈现速度、间隔时间、空间位置、距离、学习次数和时间等。(2)被试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3)环境变量:灯光的亮度,主试是否在场、人数等。2、记忆实验常用因变量:反应时间、错误率等。3、控制变量:学习效应、练习效应:用被试间实验设计、拉丁方方法。控制性别:都采用男性或都采用女性,或按比例控制;教育水平:匹配法、随机化法。刺激呈现速度、时间:采用恒定法。(三)记忆实验的材料(四)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1、回忆法(1)定义: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这些材料的方法。(2)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2、再认法(1)定义:它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无关刺激)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2)再认分数的计算法。3、再学法。4、重建法。5、部分报告法。6、记忆广度法。7、分散注意法。(五)内隐记忆第十四章脑功能成像技术(一)研究大脑结构-功能关系的方法1、尸解法2、神经外科技术3、创伤性动物实验4、脑成像技术1)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2)功能磁共振成像3)事件相关电位第十五章心理实验常用
本文标题: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7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