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0537-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考试大纲详细解读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丁帆、朱晓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自学考试“逢考必过”六大秘诀一、理清体系,总体把握二、分清主次,抓住考点三、学会设疑,加深理解四、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五、变换立场,学会出题六、清楚题型,心中有数《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卷试题类型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重《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详细解读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课本P.43“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背景与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课本P.43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课本P.43胡适: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课本P.43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课本P.44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课本P.44作家作品: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具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1919~l922年间发表的,虽不够圆熟,却都充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课本P.4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课本P.4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l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课本P.44《语丝》周刊创办: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莽原社、未名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刊物有《莽原》、《未名》。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课本P.44浅草社成立于l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课本P.44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有湖畔诗社、新月社等。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课本P.45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课文本P.45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梅光迪、吴宓(fú)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所办的《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1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课本P.45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1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0年7月,陈炘(xīn)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内地提倡白话文学,是一种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台湾文坛应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接着,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并于1927年7月移人台湾发行。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识记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课本P.46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较为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4年4月,曾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五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新旧文学论战,在台湾再次上演。几乎在新旧文学论争的同时,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没工作。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课本P.45“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l917年至l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课本P.45(1)第一次发生在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2)第二次发生在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3)第三次发生在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3.“学衡派”、“甲寅派”。课本P.45“学衡派”: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4.文学研究会。课本P.4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5.创造社。课本P.4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l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第一节概述考纲要求:领会与简单应用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课本P.44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
本文标题:37中国现代文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