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大厦的基石,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课题。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教育这棵常青树的根系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是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认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科学充分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之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教育理念,致力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大而言之,高中和中职教育也包含在基础教育的范畴里,通过多年的观察,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育功能的单一性和认识的模糊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是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简单文化课教育,这种教育似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惯性思维教育,一直以来忽视了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社会人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做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终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再者,做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建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组织认同感、责任感等等。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做了也只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上。这是教育功能单一性的典型表现。在教育功能的认识上也存在模糊性。这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不少人在谈论素质教育时,片面地将凡是考试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完全将素质教育与所谓的“应试教育”割裂开来,殊不知“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只不过应试教育是将考试作为一种近似终极目的的东西来操作,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也包括考试,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范畴,内容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等等,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抛弃过去那种为考试而考试的做法,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素质型人才。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和舆论宣传的矛盾性。我不记得谁说过:“教育是一个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互动的和谐共振体,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不是一种力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共振后的聚变和裂变,最后形成一种教育爆发力。”此话很有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教师,还是受教者—学生,都是受益者,我们平时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是教育行为最终应达到的目的。而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单赢行为;有的甚至是一种双输行为。说单赢是指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未必科学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某种成绩,最终获得了证书、荣誉、职称或其它的某种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或是主观或是无奈地成为名利的追逐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结果。在这种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受压于大量的各种巧立名目的作业和训练之下,忘却了思考与实践;受制于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之中,学会了呆板与教条;受教于“头悬梁,锥刺骨”、“如囊映雪”、“凿壁偷光”等的激励中,远离了自我的反省和幸福感的体验,沦落为教师们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成为了表面的胜利者,而学生则成为一个被利用者。说“双输”是指在教学行为中,教师要么漠视功利性的荣誉和肯定,对己对生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么过于看重功利而采取过激的手段以达到目的。如:一味的强制高压等,造成最终的师生关系紧张、僵硬、对立甚至冲突,严重的还会引发一些恶性的伤害事故或自残事件,造成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有的是发现没有多大希望干脆破罐子破摔,教师没干劲,学生没信心,“双输”的局面就此出现。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去谈教育行为的功利性,那么从领导层面来看,我们有多少领导是把眼睛向下,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眼睛向上地去迎合上级的种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呢?再从家长层面看,我们又有多少家长是真正关心自己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长规律呢?所以,可以说教育功利性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的确值得深思。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素质型人才,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另一方面,又在大肆炒作什么什么状元,考上名校就大张旗鼓的给予重奖,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宣传方面自相矛盾。三、教育方针贯彻不力,德育严重缺失,认识上十分片面。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明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实话,我们的教育方针,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教育原则、政策措施是相当科学和完善的,我们老早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都清清楚楚地标明: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现在做得怎么样呢?很多中小学的品德课被所谓的主科老师借走,借了就不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课程,班主任进行主题教育的班会课甚至也被取消;这些形式上存在的东西都没有被重视,更何况生活里、课间的学生德育工作呢?而我们要知道,当前在教育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恰恰是德育方面的缺失。民间不是有个说法:分高德必缺吗?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但确有道理,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旦有上级部门的检查,有关学校便热闹一阵子,还像模像样的,出方案,大张旗鼓的宣传,对活动认真组织实施;一旦检查结束,又是另一番景象,学生原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德育工作根本没有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德育是典型的“形式德育”,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至关重要,它比空洞的任何形式的说教意义都要重大。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对党的了解和理解有多少,对党的感情有多深?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了解又有多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红色接力棒传给谁呢?未来怎么办?现在的孩子对国家的概念有多少了解?对民族的意识又有多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统一大业、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将指望谁?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责任”意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诸多社会问题将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再则,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健康的金钱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现在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判断力和道德自控力?现在的孩子是否有完备的情绪控制和心理平衡力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培养再多的书呆子又有什么用呢?一直以来,社会上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甚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少人也是这样,总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成绩好就是个好学生,其他方面差一点关系不大,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一俊可以遮百丑”。正是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良好的品德教育与发展。四、生活教育出现真空(健康、生活教育极度匮乏)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生活是教育最实在的意义。而我们现在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体育课被这样那样的理由挤占或是简单地做机械运动;不少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出于眼前的安全考虑,减少甚至限制或取消体育课,代之以户内活动课、自习课;健康课不开,或者开了课因为不是抽考科目而没人重视,敷衍了事;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日常自我保健常识没有涉及,如怎样预防常见的疾病,如何合理休息和睡眠,如何科学饮食与营养搭配等等。另一方面又有多少孩子因为乱吃药、乱用抗生素而出现问题;有多少孩子因为不懂科学饮食而诱发胃炎,胆囊炎等等;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大量吃垃圾食品,喝劣质色素饮料而导致铅中毒,尿毒症等各种疾病。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在生活方面的经验少得可怜,小到洗衣做饭,大到两性问题、自我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知识盲区。媒体上不是曾经报道过有女研究生被人贩子卖给穷乡僻壤的光棍汉做老婆的荒唐事吗?研究生尚且被骗不知自我保护,更何况中小学生呢?至于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更是一无所知,凡此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育怎么能体现以人为本,怎么能称得上负责任的教育呢?五、创新实践教育严重缺失动手能力差、无创新精神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一度社会上盛传的“钱学森之问”,最近网上广为人知的“张二狗事件”都无不反映了我国创新实践教育的严重缺失吗?教育者一味的灌输,受教育者机械地被动接受造成了创新实践教育领域的大片盲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创新实践类课程的课时。2、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和科学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探索,不囿常规,勇于突破。3、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环保,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六、缺乏大教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严重脱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该得到落实。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提倡树立大教育观和全民教育观。大教育观是指我们的教育场所决不应仅限于校园和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决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和理论传授,而应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可持续的动力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展。全民教育观是指全社会都应来共同关注教育这个大命题,都来共同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孩子们的发展。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则应担当起业余教育者、督导者和促进者的职责,共同构建起一个教育的大舞台,使学生不论在哪个地点和空间都能受到影响和熏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什么问题:学校只管在校的几个小时;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业余时间管理;社会抓经济,各种经济体(如网吧,娱乐厅)和舆论媒介(如电影、电视、网络)倾向于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在乎其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有这些导致了学生教育链条的断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教师苦口婆心地思想教育工作可能会因为学生回家后家长一丝不屑的表情或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而前功尽弃;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次不良场所的偶然体验而不能自拔;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可能因为一部黑帮片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发生逆转;所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教育链,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据了解,家、校、社会的严重脱节在公办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与公办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态度有关,捧着铁饭碗,无生存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民办学校相对要好一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流动人口子女,其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往往很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什么都指望学校,交流不够、配合管理不力,对必要的社会教育把握不到位,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严重脱节。七、教育管理上弊端有效管理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平庸的弊端百出的管理只能造就平庸的学生甚至问题学生,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宗旨,以学生的个体现状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对学生实施科学化、艺术化的有效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是:合理、规范;艺术化的内涵是:情感、创新。科学管理的效果是师生和谐共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被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远离科学,问题突显在平庸与滞后上。说其平庸,主要表现在我们的管理理念上,教育管理与普通的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
本文标题: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2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