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传统文化修养与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陈汉波一、引言1、在儿童读经,成人学国学,央视持续开百家讲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焕发出其固有的生命力。2、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传统社会,无论个人的正途入仕还是国家的治理,皆以文化为精神支撑,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与感召力。半部论语治天下,修齐治平,文治武功,文仕合一,道德引导政治等等。可惜这样的一条足资现代借鉴的文脉,经建国后数十年风风雨雨,特别是文革十年的阴差阳错而出现断层。土壤失却了,加上价值观及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代领导工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容乐观,难能有机渗透运用于工作实践。3、领导干部修养传统文化,对于增加个体的人文素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陶冶性心,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皆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二、从修养谈起1、何为修养?修,饰也(说文解字),引伸为修炼、修正、修为。当下之修,重在修去人心中过分的浮躁、功利;修去性格中的粗糙与芜杂,激浊扬清。养,繁体作養,羊以食供养而生,引伸为养护、养育、涵养、培养。养的是人的本真之性、学识及天地自然之气。2、修与养的关系。修是养的基础,养是修的落脚点。修重外,养重内;修主动,养主静;修主身,养主心。只修不养,修便无着落;只养不修,养便芜杂,事倍功半。“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3、修养的特点:是人之性情的修为、涵泳;是学识的积累;修养既是一个过程,又代表一种程度。4、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1)知。即感知,重在阅读,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门学问,中国的学问讲通(纵通、横通),读书也应纵读与横读。纵读史(通史及各专题史),借古鉴今,了解来龙去脉;横读文史哲艺原著经典,如文的唐诗宋词;史的《史记》、《资治通鉴》;哲的《论语》、《孟子》等。方法是由后往前,由浅入深。(2)行。“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一方面进行文化的实践,体现于工作、研究、诗文书画等文化土壤中;另一方面读万卷书后还得行万里路,走出去,广见闻,扩胸襟,以印证书上之所读。(3)化。强调悟与化,在知行的互动中参悟,而后化文入心,化成自己的涵养。以老子“上善若水”,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例说明。(4)浸。传统文化是浸泡滋养出来的,不须急功近利。在内外双修,身心互养基础上,讲究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厚积薄发。少一点浮躁气,多一点宁静气;少一点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江湖气,多一点本真气,而后方可谈文化素养。三、与领导工作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选讲1、道德。德,古体写作直下一心,身直心正之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等儒家主流价值观的倡导下,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强调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用人亦强调以德为先。在“三纲五常”、“诚心正意、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的感召下,官员的道德底线比较牢固。而民间社会的治理,更多的是通过儒家文化的大众化、世俗化来实现。以德、礼为背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一个祠堂,一个族长,一本家谱,好事坏事皆借宗祠平台得以有机解决。中国传统道德的延伸意义:传统道德中的正、诚、善、义、信、和、孝、礼,经时代的扬弃流变可赋予新的内容;领导干部应该筑立一条牢固的道德底线;鉴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前提下,注意德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2、天人合一。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明特征,由此进入传统文化,当是有效门径。这里的天主要指宇宙自然的天和人、神化的天。天与人的位置是天为先,天重于人,人应敬天畏地,顺应天地自然。在中国文化中,天与人主要通过气——张载为代表,理——朱熹为代表,心——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而相合。我个人倾向于以气相合。气是一种物质,又代表一种哲学理念。气由天地万物之互动而生发。简单化的讲,气有人气与天地自然之气两类,人气又包括生命之气(如元气、中气)与精神之气等。气靠养而得,儒家养正气,道家养静气,佛家养净气。中医、武术甚至风水文化皆以气为核心理念。气的关键是平衡,宜和、宜聚、宜畅、宜纯。天人合一观给我们的启示:(1)使人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人应和着天的步伐,与时俱进。(2)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不以损害自然生态为代价,恩格斯说:“我们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中,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教训可以反思。(3)“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养天地正气,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处事,踏踏实实工作。(4)从自然规律中获得诸多有益信息。如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运用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3、官员制度。主要指机构的设置,职官的设置、选拔、任用、监察等。传统官员制度的积极方面:近三千年主体不变,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以文治国,以文化引导政治;通过科举考试储备人才及人才的吐故纳新。不足的方面是重官轻民;重德治轻法制;后期制度老化,缺少创新活力。传统官员制度的几个亮点: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汉建立文治政府;魏晋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唐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即中书、门下、尚书省及吏、礼、户、工、兵、刑部,是现行政府机构的先声。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至一九○五年结束,近1300年,曾对西方文官制度以足够的影响,对于营造民间读书的风气,化民成俗也起到积极作用。浙江一地,自南宋文化中心转移后,民间崇尚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书院遍地,成为全国出进士最多的省份。宁波鄞县走马塘一村就出了76位进士。4、文化精神。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国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断流或消失了,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川流不息,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可以讲出诸多理由,但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文化精神的支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精神;有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有守虚致远的精神;有忧先乐后的精神;更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文化精神。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一个有信仰、信念、信心为精神支撑的领导者,其人格的魅力,执政的理念,工作的态度和效率自与众不同。5、和合包容的胸怀。表现:各民族文化共处一国;吸纳和合外来文化,以佛教为例;儒道释三家,道平行而不悖。胸怀博大的理由:中国地大物博,足以容人;文化理想大,春秋时就提出了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念;主体大族群具有很强的融通力与同化力。四、传统文化运用于当代领导艺术何谓领导艺术?领导者综合素质在领导方法、技巧及境界上的反映。领导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技巧方法,还应技进乎道,上到境界的层面,“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领导艺术往往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决策、沟通、演讲、应变、用人、创新等方面来体现。1、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塑造。(1)良好的道德、政治、人文及专业素养。(2)有胸襟气度,有通达的人生价值观。“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以苏东坡为例分析。(3)亲和力。“和为贵”,“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放下架子,正视自己的权力与角色定位,“自知者知,知人者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4)敢于担当。遇事不避,不瞻前顾后。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例:温家宝总理09年10月12日给新华社写亲笔信,主动更正他前一天发在《人民日报》上的,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讲话中关于岩石分类的差错。事虽小,却于细微处见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5)淡泊功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视功利,守住底线,多一点牺牲精神,拿得起,放得下。例:粟裕将军一身三次辞官(两次司令员、一次元帅)。钱学森先生多次请辞全国政协副主席,捐出两百万元奖金用于治理西部沙漠,临终前还向国家领导人提“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2、决策的艺术。(1)决策的科学性。用全面、可持续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决策服务,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收集有益信息,开阔决策视野,增加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2)决策程序的规范。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决策的理性与民主,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度展开。(3)避免决策失误。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很难逆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浙江某县四套班子决策,以旧城改造为名将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拆毁便是实例。肩负责任,兼听则明(不怕听反面意见),果断,善断,不武断,三思而后行。以科学、理性、民主、制度为先导的决策,失误的机率将会少得多。3、演讲的艺术。演讲、讲话常体现领导者的形象、水准及其风范。群众最不爱听老话、空话、套话、假话、废话。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委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讲话要短、实、新,颇有针对性。好的演说,应言之有时、有序、有物、有理、有味,尽量少用稿子。有味:善于运用鲜活的群众语言,适当的引入古人的名言哲句。如温家宝总理讲话中多次引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一句诗,容量很大,读来琅琅上口,富有感染力。分析四代政治领导人不同的演讲风范以为借鉴。4、应变突发事件的艺术。(1)一线领导快速赶赴事发现场,临场指挥若定,勇于面对,敢于担当。(2)争取时间主动,不使事件进一步扩大。突发事件变化无常,原因复杂,采取措施应果断灵活,有回旋余地。注意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行正面疏导。(3)积极应对媒体,争取舆论主动权。公开、真实、透明、多疏少堵,不回避、垄断信息。“宣则成、隐则败”。(荀子)(4)善始善终。善后处置不全面,问题拖而未决,易再次触发事件。5、用人的艺术。具体讲,指的是用人、容人、识人的艺术。(1)用人。一是以德为先。用才胜于德者,不如用德胜于才者;二是有一套有利于人才生长发展的激励、管理、选拔、培养机制;三是良好的生存、工作、人文、舆论环境;四是量才录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2)容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得下别人的缺点;容得下年轻气盛、个性显明有才之士;容得下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反面的意见、建议——“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红楼梦唱词),“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郑板桥)。举唐太宗容人与魏征纳谏的例子。(3)识人。才、学、识三字,以识为最重要。如何识人之品行、性格、气度、才情?不妨以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者曾国藩为例分析。曾有言:“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识人二字上。”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皆得曾之识拔而成器。曾国藩认为:识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又说:“相由心生,有感于内,必形于外。”“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以为听其声,观其色,注其目,察其形,可略得人事三分。五、当前领导干部应注意的几对关系1、虚与实。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虚不是空,而是腾出一些时空,思考、见闻、反思、学习。整天忙于工作,事必躬亲,多端寡要,效果未必好。太务虚,易流于不着边际,找不到落脚点;太务实,只是操作层面,工作的品质、层次不高。“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2、常与变。传统文化讲究守常求变。常是一种坚持,世事多变,但有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如做人的尊严、道德的底线、社会良知等。变是变革、创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当下应注意到领导观念、体制、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易生浮躁与功利,领导干部持守一颗平常心,有一点气节、操守与常道至为难得。3、身与心。正心诚意,身心和谐,内外合一是儒家文化对道德君子的基本要求。当身心失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矛盾。身心平衡的关键是一真字一和字。领导干部若能对自然存一种敬畏之心;对社会存一份感恩之心;对弱者存一些恻隐之心;对自己存一点羞愧之心,或许对身与心的和谐是有益的。4、直与曲。直与曲是大千世界中抽离出来的两条线,直注重支撑、通畅、简括的功能性;曲注重留驻、回旋、含蓄的审美性。直不是放大炮,不分场合的乱说乱讲,而是通过正常的途径,以大局为重,抓住要害,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人。曲不是委曲求全,患得患失,讨好迎逢,而是说话办事把握分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修养与传统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