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
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89专论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刘择昌※、邓煌发※※、张智雄※※※目次一、绪言(一)住宅窃盗犯罪预防议题深值探究(二)从环境犯罪学观点出发以了解易造成住宅窃盗犯罪之人文及实质环境因子二、材料与方法三、结果(一)环境犯罪学相关理论、观点源起与解构(二)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结果分析(三)易发生住宅窃盗犯罪之环境人文及实质环境弱点因子分析四、讨论(一)环境犯罪学研究取样问题(二)空间尺度差异问题五、结论(一)易发生住宅窃盗犯罪之环境弱点因子造成易犯罪机会(二)环境差异对于住宅窃盗犯罪之发生具有相当之影响(三)研究建议※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博士(美国Temple大学CenterforSecurityandCrimeScience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澎湖县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队警务员。联络数据:liu828@mail2000.com.tw※※现任职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副教授。※※※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博士候选人、现任职于铭传大学安全管理学系兼任讲师。CentralPoliceUniversity,LawEnforcementReview(December2012)Vol.8No.2pp89-11990执法新知论衡第八卷第二期2012年十二月摘要本研究以文献探讨方式,针对环境犯罪学相关理论、观点以及国内外以住宅窃盗与地点、环境特性为主题之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归结出环境犯罪学理论与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预防之应用,以及易发生犯罪之人文及实质环境弱点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环境犯罪学相关论点可妥适解释住宅窃盗犯罪发生之机会因素,并可提供实务单位作为有效预防住宅窃盗犯罪之参考;另区域之都市化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住户流动率、住户特性、住宅吸引性、居民互动、住宅周边环境、住宅类型、道路形式、住宅防卫性、住宅出入口管制、住宅视觉设计、夜间照明等人文及实质环境弱点因子对于住宅窃盗犯罪之发生具有相当之影响力。由于警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预防工作责无旁贷,本文另由上述分析结果出发整合警方执法能量之角度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环境犯罪学、住宅窃盗、犯罪预防AbstractThisstudytriestoexploreissuesofedificationofresidentialburglarypreventionfromEnvironmentalCriminologyperspectiveandpeccableenvironmentfactorsbydocumentaryreviewingofrelatedcriminologytheoriesandempiricalresearches.TheresultshowedthatEnvironmentalCriminologyperspectivecannotonlyproperlyexplainopportunityfactorofresidentialburglarybutalsoeffectivelyprovidedirectionforcrimepreventionpractice.Furthermore,thereareseveralenvironmentalweaknessfactorsofhumanityandinhabitancywhichaffectoccurrenceofresidentialburglary,suchas“urbanizationandpopulationdensity”,“landuse”,“flowratesofresidents”,“characteristicsofresidents”,“attractionofresidences”,”interactionofresidents”,“neighborhoodenvironmentofresidences”,“categoryofresidences”,“categoryofroads”,”defensivenessofresidences”,“entryandexitcontrolofresidences”,“visualdesignofresidences”,and“nightillumination”.Finally,aspolicearethemainexecutiveforceofresidentialburglaryprevention,wethencombineabovefindingsinthecontextoflawenforcementbythepoliceinthediscussion,andofferrelatedsuggestionsintheendofthestudy.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91Keywords:EnvironmentalCriminology,ResidentialBurglary,CrimePrevention一、绪言(一)住宅窃盗犯罪预防议题深值探究根据台湾地区全般刑案与各类重大刑案每年发生数据显示,近10年来窃盗犯罪案件约持续占全般刑案发生数40%至60%之间,其中又以「住宅窃盗」发生数所占比例最高,已造成全台民众超过200亿元新台币以上之损失(参阅各年度中华民国刑案统计)。另内政部警政署自2005年起每季所办理之「台湾地区各市、县(市)民众对治安满意度调查」结果亦指出,「肃窃查赃」均为每季民调结果中民众认为为改善居住县市治安,居住县市警察机关需加强主要措施之一,足见民众对警方窃盗侦防作为仍有许多不满之处,甚至缺乏信心。不论从政府或民众的角度,多认为警察对于住宅窃盗犯罪预防工作责无旁贷并为执行该类犯罪预防之主力之一,然而现行我国警方虽不断推出各项肃窃项目作为与防窃倡导措施1,仍无法有效降低该类犯罪案件之发生。检视我国传统住宅窃盗犯罪研究取向大多聚焦于犯罪现状分析、危险因子研究、犯罪成因探讨、犯罪者特质分析等着重于「犯罪前因论」与「犯罪者」之研究,部分研究结论不但检验难度高、科学效度未知或变异大、其政策意涵不明或超出警方的执法能量,而在「真实的世界(realworld)」之应用或对于住宅窃盗预防实务工作之启发上产生局限(邓煌发,2007;ClarkeandEck,2006:14-16;WilsonandSmith,2008)。属于自古即有之传统犯罪-住宅窃盗,并未随着犯罪预防理论之产生、实践与高科技打击犯罪工具发明而下降,反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造成民众对警察或政府机关维护治安之无能存在相当之怨怼。是故,从犯罪预防角度出发,有效降低该类犯罪之发生率与民众被害恐惧感,实为一值得深入研究之重要议题。(二)从环境犯罪学观点出发探究以了解易造成住宅窃盗犯罪之人文及实质环境因子伴随着环境犯罪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以下称GIS)科技之1回顾我国政府为抗制窃盗之猖獗,自2002年推动「提升国家治安维护力行动方案」、「顺风项目」将各县市肃窃绩效列入评比;2003年内政部长余政宪推动「犯罪零成长项目」以提高見警率;2003年底行政院长游锡堃推动「警政精进方案」;2004年内政部警政署推动执行「反销赃执行计划」;2005年自政院长谢长廷推出「全民拼治安行动项目」;2006年行政院长苏贞昌主导「六个月改善治安强化作为项目」;2007年内政部警政署持续执行「易销赃场所扫荡」、「住宅窃盗项目扫荡」与「民生窃盗」等一系列肃窃查赃项目工作;2010起推出「全国治安督导评核方案」将窃盗犯罪列入指标性犯罪等等肃窃作为(请参阅各年度警察白皮书)。92执法新知论衡第八卷第二期2012年十二月进步,欧、美犯罪学界开始兴起环境犯罪学研究之热潮,相关犯罪研究从以往着重之犯罪者动机转变成机会因素,并开始聚焦于研究犯罪之区位,尤其是经常存在高犯罪数量之处,即「犯罪热区(crimehotspots)」。且犯罪于地点之集中情形甚至远超过于慢性犯罪者,相较于Wolfgang等人(1972)之同生群研究发现18%之慢性犯罪者犯了50%之罪,根据Spelman与Eck(1989)之研究显示Minneapolis地区中3%之地区产生50%之犯罪与失序案件,高出6倍之多。事实上,个人之犯罪行为与其他行为同属于与环境互动下之产物,然而绝大多数犯罪学理论亦只重视个人,意图了解犯罪者为何会倾向犯罪或选择守法,却忽略了后者(地区环境)有催化犯罪的功能(Sherman,Gottfredson,MacKenzie,Eck,Reuter,andBushway,1998;Ratcliffe,2005)。再者,大城市中之犯罪分布并非随机(许春金,2006:298),犯罪亦可视为一种异端的空间行为,并受到行为人心理因素的支配与影响,而其空间分布亦随着犯罪者之空间认知、犯罪类型、犯罪动机、成本等因素而不同,假定潜在犯罪者对犯罪标的搜寻行为是可以被诱导的,则其将会透过不断的接收、判断由地理环境向其所发射关于自然、社会、文化、法律、心理等各类环境特征信号,进而选择犯罪标的并决定是否从事犯罪行为(Rengert,1985)。就机会观点论者而言,犯罪事件深受由特定地点所造成之机会因素影响,地点之易犯罪因素激发犯罪者从事犯罪活动之念头,相对的,具有高监控或高被捕率等不利于犯罪之地点,亦会打消潜在犯罪者从事犯罪之念头,故区域中易发生犯罪之环境生态与机会因素深值得吾人加以探究。基此,整合自身犯罪预防实务工作经验与犯罪学界前辈所累积之智慧与研究经验,研究者拟由「犯罪地点(place)」与「犯罪机会(opportunity)」观点出发,以文献探讨方式,由环境犯罪学观点出发针对住宅窃盗犯罪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加以探究,了解易发生住宅窃盗犯罪之人文及实质环境弱点因子,期能以适切之观点与方法诠释住宅窃盗犯罪预防之道,以有效降低该类犯罪之发生。二、材料与方法本专论拟以系统性文献探讨(SystematicReview)方法,参酌国内外有关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犯罪学及与地点环境特性相关之犯罪学理论、观点,另搜罗30篇当代国内外以住宅窃盗与地点环境特性为主题之研究文献(如表1所示),针对相关研究结果与犯罪学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性分析,进一步归结环境犯罪学相关论点于住宅窃盗犯罪预防之启示,及影响住宅窃盗犯罪之人文及实质环境弱点因子,以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该类犯罪分析与犯罪预防策略之参考。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93表1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整理摘要表作者/年份研究主题唐国渊(1996)台中市北东南三区住宅「侵入窃盗」之研究周愫娴等人(1998)城市少年犯罪的地缘与空间分析黄乃弘(2001)空间型构与住宅窃盗之关联性研究—以台湾某都市为例王子熙(2004)都市住宅区空间结构型态与窃盗犯罪倾向之研究—以台湾某城市为例徐幸瑜(2005)窃盗防治与社会资本之研究—以台北市两个里为比较个案李珀宗(2005)小区犯罪基图在警察机关防制住宅窃盗犯罪之应用—以台北市松山区为例庄忠进(2005)侵入窃盗犯目标选择之研究杨武德(2005)住宅窃盗被害特性、影响及反应之研究林顺家(2005)环境设计理论在窃盗犯罪预防之应用—以北市基河二期国宅为例赖致瑜(2006)台北市住宅窃盗犯罪地图制作与犯罪区位分析江振维(2006)标的吸引与监控对住宅窃盗被害影响之实证研究叶秀炳(2007)台北市士林区少年窃盗犯罪空间分析陈陆毅(2008)台中市住宅窃盗空间分布之研究邱靖方(2008)台湾地区家户特性与区域特性对于住宅窃盗被害风险之影响陈惠贞(2009)高雄市住宅窃盗犯罪地图绘制与时空分析刘择昌、黄国师(2011)住宅窃盗犯罪热区空间分布与转移态样分析-以台北市大安区为例TaylorandGottfredson(1986)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之小区案例研究街角型罪犯之研究LynchandCantor(1992)生态与犯罪行为对于住宅窃盗被害之影响-机会理论Townsley,HomelandChaselin
本文标题:环境犯罪学观点对于住宅窃盗犯罪环境因子及犯罪预防之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