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绘画(二)敦煌艺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在历史上,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控扼阳关、玉门关,内连中原,外接西域,汉唐以来,相望于道的使者,络绎不绝的商旅,西行求法的僧徒,东来中土的缁侣,他们都要经过此地,并在此停留。他们除了传达政治信息,进行经济交流,还传播着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这就使得此地不仅成为中西交通贸易的枢纽,更是东西方文化交会碰撞的场所。任何外来文化都要在这里经过甄别才能进入中原,同样,中原的汉文化也总是要通过敦煌再流播西域,传到西方。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正是从印度传向中亚,一路迤俪东来,经过敦煌,传入中原。而创始于印度的佛教艺术,也在公元后传入中亚、西亚各国,2世纪前后传入西域,4世纪前后传入敦煌,在这里与中原传统的壁画和造像艺术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敦煌石窟艺术。宋元以后,海运兴起,敦煌因不再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而衰落。今天的上海,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敦煌的角色。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佛本生故事画和山水画。我的视频\敦煌:一部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动画巨作-播客视频.flv《九色鹿本生》,描写九色鹿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急流,拯救溺人,而溺人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在遭到国王大兵团团围困时,九色鹿临危不惧,坚持正义,斥责溺人忘恩负义,与邪恶作坚决的斗争,表现高尚的道德品格美。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壁画艺术成就现实与理想并存。画工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去描绘佛国内容,用生活现象去解释宗教教义,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主观认识和对理想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合的历程。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恭正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印度古代佛陀造型。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晌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着衣,内外几层交待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藏经洞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屈辱简史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本文标题:敦煌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1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