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鱼类生态学试题@答案
鱼类生态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0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06.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07.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08.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09.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10.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11.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12.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13.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14.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16.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17.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18.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19.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20.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21.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22.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亦是一种假年轮23.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24.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25.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26.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二、填空题01.热带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02.基础耗氧活动耗氧03.溶解氧气04.浮头05.生长率06.植食性的鱼类动物食性的鱼类杂食性鱼类07.鳃耙08.选择指数09.大于小于10.补充群体剩余群体11.温度12.一次13.小生长期大生长期14.减缓15.减少16.渗透压的调节17.回归18.被动洄游19.产卵洄游索耳洄游越冬洄游20.肥满度含脂量21.引导22.标志放流法23.低温常温冷温24.鲑25.鳗鲡26.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27.出现频率法28.鱼辨别食物方位行动29.海水鱼类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性鱼类30.皮肤31.广盐性狭盐性32.狭食性的种类33.034.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35.暖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36.4-4.5mg/L6.5-11.0mg/l37.海水鱼类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38.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鱼类与其它生物间关系39.凶猛鱼与被食者的关系食饵竞争寄生共栖共生40.鳃耙浮游植物滤取式下颌角质周丛生物刮取式鱼虾袭击式41.喜好性易得性42.杂食性3级43.螺蚬水生维管束植物。44.49045.浮游动物30mm46.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47.个体数量法重量法体积法出现频率法48.脊椎骨鳃盖骨匙骨鳍条耳石49.疏密型切割型间隙型碎裂型50.4龄5夏4+51.当年鱼0+52.水温溶氧食物53.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长退算法54.鱼体中段侧线上方,背鳍起点下方。55.Ln=RnL/R56.性腺分期法成熟系数法57.Ⅳ58.卵生卵胎生胎生卵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外受精59.水层中漂浮水草或树根上黏水草丛营造鱼巢中浮性60.春夏—分春夏——61.水温溶氧62.20%532000粒133/克63.孵化从卵受精开始到仔鱼破膜孵出前64.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65.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66.鳗鲡中华鲟三、判断题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四、选择题01.B02.C03.A04.D05.B06.B07.B08.A09.A10.D11.A12.B13.A14.D15.C16.B17.B18.A19.D20.A21.A22.A23.C24.B25.B26.A27.C28.C29.C30.A31.D32.B33.C34.A35.C36.D37.D38.C39.B40.A五、问答题01.水体含氧量继续锐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失去平衡,最后窒息而死.02.一般来看,辐轮没有年轮那么清楚,最常见的辐轮往往是不清晰的,支离破碎的轮圈,它只出现在鳞片的某一区域,而不是整个圆心圈都存在.同时,辐轮通常不是在鱼体的每一鳞片上都能见到,仅在某些鳞片上出现;而年轮则是在鱼体每个鳞片上都能见到.03.饵料,温度,光照,化学因子,水体的大小.04.(1)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值比重情况.(2)鱼类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05.可采用选择指数公式E=(ri-pi)/(ri+pi)来判断,如果根据这个公式求得的选择指数等于0时,表示没有选择性,当指数介于0到+1.0之间,表示没有选择性,当指数介于0到-1.0之间,则说明这种食物不喜好.06.美国鱼类学家哈斯勒从20世纪50-70年代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与气味迁徙不关,凭着他灵敏度的嗅觉,能分辨其出生的河道与其他河流极细微的气味差别.07.(1)能量路线(2)食物链可食物网(3)物种在种间,空间上的多样性格局(4)营养盐类的循环(5)发展和演化(6)恒稳控制.08.(1)可怜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可怜知道某种鱼在几龄之前生长最快,之后就变慢.(2)预测鱼类资源变动的情况.鉴定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情况,可以帮助探明鱼类以往的生长情况,与其周围生活条件的影响,通过掌握某种鱼类历年鱼群的年龄组成及生长速度的资料,可以清楚了解各世代的数量消长情况,作为预测资源数量的变动的主在根据.(3)在捕捞生产上.根据捕捞鱼类的年龄组成分析,判断捕捞对于鱼类资源的影响.(4)通过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产卵群体的类型,为估计鱼类蕴藏和可能的渔获量预报提出确切可靠的根据.09.(1)鱼类在其适合生存的情况下,如环境适宜,可继续不断的生长.一般到性成熟后就停止生长.(2)鱼类长度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之前.(3)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生长的表现是不同的.(4)鱼类中一般是雌鱼个体大于雄鱼,雄鱼一般早成熟,生长速度也提早减慢.(5)鱼类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长速度是不一致的,即生长有季节变化.10.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往往因数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海区的不同,会引起食性的转变,因此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绝对分开的,而是有条件的,所以鱼类对饵料的选择也不是绝对的.11.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地区等情况而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12.各种鱼类怀卵的数量是维持种族延续,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产生海洋的鱼卵以及孵出的仔鱼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常常受到敌害的吞食和环境条件的剧烈影响,因而造成大量的死亡.因此,那些怀卵量十分高的鱼,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往往特别底.相反,那些有保护措施的鱼,虽然产的卵量都是很少,可是成活率很高.13.(1)敞水性产卵类型:位置比较稳定,那里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渖产卵所必需的条件,产卵场中心温度为12-14℃.(2)石砾产卵类型:这类鱼在水体底部石砾,岩石间产卵,卵粒沉于水底,许多是粘性卵.(3)海藻上产卵类型:那里往往是水清,流缓,产出的粘性卵粘附在海藻上.(4)喜贝类产卵类型:14.一般多在夜间进行,开始洄游时身体肥满,但在长距离洄游中消耗巨大能量,又不能摄食,体质消瘦,到过产卵场后亲鱼大部疲惫而死,孵化后,幼鱼逐渐向原来的栖息处所洄游.15.(1)历史因素(2)鱼体内在因素(3)环境因素:A温度,B水流C水化学因素16.一是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剩余群体.二是初次性成熟的群体,称为补充群体.17.包括鱼类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1)当环境发生显著的恶化.(2)同一种鱼,当生长不同的温度地区,或虽在同一温度地区而水体中的食物及水质条件不同时.(3)光照时间的长短.(4)水的坡盐度,不的速度,水质透明度等.18.(1)主要食物(2)次要食物(3)偶然食物19.一般都是以除去生殖腺和肠胃后的重量,与体长作比较这样可以比较接近真实.20.(1)疏密型(2)切割型(3)环片分歧(4)环片合并(5)环片形成间隙带(6)环片改变方向和环片变细.21.鱼类的集群表现了同种个体间的互助,具有以下生物学意义:①有利于防御凶猛动物的袭击;②鱼群的逃网能力强于单个体;③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对生长有利;④成群游动中,游泳阻力小,以减少其能量消耗。22.食物链越短,其消耗能量越少,则其生产价值越大,渔业的利用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生产上人们通常选择那些食物链短的鱼类进行养殖,以提高水体的渔产力。23.水体中凶猛鱼捕食其它种鱼类和种间的食饵竞争是鱼类种间关系的主要矛盾。就残食关系而言,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共存的凶猛鱼和被食鱼各有自适应性,以利本种的生存和发展。凶猛鱼在捕食能力(如善游、感觉器官灵敏等)、捕食器官(如口裂大、齿锋利等)的结构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捕捉到食物鱼。而被食者可以通过快速生长以摆脱凶猛鱼的追捕;或栖息于特定的生境,减少与其相遇;或提高自身的繁殖力,保持种群稳定的数量,或利用棘、刺、毒腺进行防御等。当然任何防御都只能保证相对的减弱凶猛鱼类的影响,在同一水体中,凶猛鱼和被食鱼的这种相互适应,使之达到种间的生态平衡。此外,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会发生食饵竞争,但它们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协调关系来缓和其食饵的紧张程度。如不同种类其食性不同;食性相同的种类,其摄食的具体对象不同,或它们栖息在不同的水层,从而避免其竞争;即使鱼类在仔、稚鱼阶段食性完全相同,它们亦可以通过错开繁殖季节来缓和;如果两个物种的分布区完全重叠,并摄食同类食物,在饵料资源短缺时,必然有一物种要改变其食性,否则将成为自然选择的牺牲者。24.略(见教材)25.鱼类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摄食不同的食物。在仔鱼期,由于摄食、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几乎都以浮游生物为食,而且多数种类一开始都先吃浮游动物,以后才转向各自固有的食性。如草鱼在30mm以上时,才完全从食浮游动物转向食水草。不同的季节水体中食物的组成和食物的丰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季节里,鱼类的食性也会随之发生转换,特别是杂食性鱼类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鱼类在不同的水域中生活,其食性也会随水域的变化发生转换,即食性与该水域中饵料组成相适应,如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生活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及植物碎屑,当洄游至咸淡水中时,主要食物转换为虾、蟹和小鱼。26.将样本鱼类的消化道剖开,将内含的食物团轻轻取出放入培养皿,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鉴定食物团中各种饵料生物的种类,一般大
本文标题:鱼类生态学试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1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