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1第一章基本情况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北面和东面分别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部和吉林省毗邻。西起东经121°13′,东到东经135°,北自北纬53°24′,南到北纬43°22′,东西跨越14个经度,南北纵距10个纬度。总土地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质、地貌我省大体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貌基本轮廓是由三大山系和两大平原组成。1、大兴安岭山地。高耸于我省西北部,成为内蒙高原与我省西部屏障。地势东侧陡峭,河流水势旺盛,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地理景观,山体由火成岩构成,为我省深山密林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大体为5°—15°。2、小兴安岭山地。位于我省北部,北接大兴安岭,东至黑龙江,南至松花江,相对高差200米左右。地貌成因为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上升运动与玄武岩的喷发,在上升以前又具有准平原状态,玄武岩掩盖于平原,地势南部较比北部略高,整个山体外貌和缓,河谷宽阔,河流的侵蚀是构成地貌的最主要外力。沟壑密度在0.1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为8.43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多为5°─25°。3、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地貌类型属于中山和低山,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山脊平缓,山间盆地、宽谷、旱谷发育,山区和平原周围,有冰川作用的痕迹。沟壑密度在0.4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为5°—25°。4、松嫩平原。位于我省中西部,相对高差在60米左右,呈菱形的凹形盆地,西部较深,东部较浅,坡长坡缓,嫩江右岸冲积平原波状起伏,成土母质为洪积和冲积物,大部分开垦为耕地。嫩江左岸为盆形闭流区,沼泽地、盐碱地多。西部沙丘甚为发达,与盐碱地、沼泽地错综罗列,构成大片荒地为天然牧场。沟壑密度在0.5公里/平方公里左右,地面坡度大部分为3°—5°,面积为13.33万平方公里。5、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平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一直间歇性沉降,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弯曲,有沼泽和沼泽化2大片荒地分布,微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在20米左右,孤山残丘零星分布,地表为亚粘土,排水不畅。地面坡度以小于5°为主,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左右。二、水系我省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主要湖泊有镜泊湖、兴凯湖等。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各水系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体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全省径流总量为655.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39.8毫米。松花江流域面积为54.56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省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从嫩江源头计为2308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0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733亿立方米。其中嫩江流域面积为28.27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为1369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225亿立方米。牡丹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长度为726公里,流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为84.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约为60万吨。三、降水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1毫米,小兴安岭东部和张广才岭降水600─650毫米。全省降水分布不均,有60─80%集中在6─9月,以7月最大,一般可达100─150毫米。春季降水约占全年的10─15%。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容易产生春旱秋涝。全省暴雨历时较短,持续1─3天,7—8月集中全年暴雨日的80%以上。四、地面组成物质我省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质肥沃。土类大体分为:山地土、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等。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高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层在30─40厘米,团粒结构差,抗蚀力低;盐碱土和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低平原,质地疏松,抗蚀力差;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农耕地和三江平原的坡岗地,土层在20厘米左右,透水性差;山地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土层在15厘米左右,底土为风化碎石,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低洼处。我省耕地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砂砾沉积物、粘土、风积和近代河流冲积物。五、植被我省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北段山体生长了大面积森林,随着山地向平原过渡,气候逐渐干旱,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和草原。三江平原由于地形特殊和水文地质条件,发育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植被。最近统计,全省林地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覆盖率在65%以上。西部森林很少,覆盖3率为3.2%。据调查,在林区由于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已高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省草原面积达4.33万平方公里,大多分布于西部。泰来、杜蒙、龙江、安达等14个市县,有草原240多万公顷,是我省牧业生产基地。六、气候全省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长,气温变幅大,雨热同季,雨量集中,无霜期短,春季风大,气候干旱。全省平均气温在2.4℃。由于地形复杂,温度垂直变化较大,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8.2℃。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全省完全解冻时间,北部在6月中旬,南部在5月中旬,冻土深度在1.5─2.7米,从南向北加深。全省无霜期平均120天,最短只有90天,北部每年9月初霜,5月中旬终霜,但有时早霜造成农作物减产。全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春季最大风速为20─30米/秒,夏季最大风速为20─40米/秒,尤其我省西部风旱灾害极为严重。憖第二节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全省土地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其中:农地9.17万平方公里,占20.2%;林地19.0万平方公里,占41.9%;草地4.33万平方公里,占9.5%;荒地6.87万平方公里,占15.1%;其它用地1.60万平方公里,占3.5%;水域占地1.57万平方公里,占3.5%。全省人均占有土地1.21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土地2.47公顷,占有耕地0.50公顷。农耕地坡度一般在15°以下,绝大部分小于10°,有效土层在15─40厘米之间,表土疏松,底土发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二、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9.8毫米,折合径流量为655.8亿立方米,按人口及耕地平均核算,我省人均水量为2180立方米,亩均水量为585立方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影响,全省年降水年内、年际之间呈明显的丰、枯变化特点。在年内之间分配十分不均,6─9月占全年降水60─80%,12─2月份仅占5%,其它月份占15─25%;在年际之间,年降水量的多少差别亦较明显。例如,呼兰河上游圣浪站1956年降水量为1125毫米,是1967年年降水量554毫米的2倍以上。全省年降水变差系数Cv值变化在0.2─0.25之间,年径流变差系数大体变化在0.4─1.0之间,明显大于年降水变差系数。全省地表水资源总利用率10%左右,利用4率低,因此地表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三、光热资源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2900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在2170℃,西部风沙区在2785℃,一般地区在2500℃左右。太阳辐射热量多年平均值达110千卡/平方厘米。四、矿藏资源全省有大庆油田和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四大煤矿,总占有土地面积917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79.4万人左右。全省还有金、铜、铁、铝、锌、钨、萤石、水泥炭岩、石墨等多种矿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区。第三节社会经济一、行政区划全省共分2个行署,11个省辖市,67个市县。二、人口、劳力全省总人口375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2.9万人,全省农村劳力688.1万个,大部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人多地少工副业生产发达地区,有少部分农村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三、农业生产全省耕地总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水稻等,其中旱田平均亩产在200公斤左右,水田平均亩产在410公斤左右。全省人均粮食830公斤左右,农村人口人均粮食1680公斤左右。憖拞第二章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拡第一节水土流失现状及侵蚀类型、强度分级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1986年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水土流失进行了普查,其结果为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其中水蚀面积112559.79平方公里,风蚀面积7666.42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4267.82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83.69%、5.7%、10.61%。5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山区37206.06平方公里,分布在低山丘陵区41970.98平方公里,分布在漫川漫岗区36913.9平方公里,分布在平原区4402.9平方公里,分布在风沙区14000.19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27.66%、31.21%、27.44%、3.29%、10.40%。二、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分布我省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大体上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三大类。水力侵蚀类型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地、北部林区和中部漫川漫岗地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干旱、半干旱风沙区。冻融侵蚀分布在我省大兴安岭地区。三、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及分布状况全省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轻度88802.2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66.03%;中度40634.97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2%;强度4095.06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4%,极强度961.8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0.71%。我省五大类型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是:山区1110吨/平方公里·年,低山丘陵区2600吨/平方公里·年,漫川漫岗区3500吨/平方公里·年,平原区1500吨/平方公里·年,风沙区3000吨/平方公里·年。第二节水土流失危害我省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低温、早霜和水土流失。但是,前四种灾害频率性的发生,都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水土流失年年发生。随着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我省来看,水土流失还处于扩大的趋势。6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00万公顷(5万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中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45万公顷(13.45万平方公里),是6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的2.7倍。水土流失的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一、土壤流失,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降。据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据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6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以此推算,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二、沟壑增多,蚕食良田,影响机耕作业。全省已形成大型侵蚀沟16.11万多条,占地面积约9.33多万公顷。据调查,在丘陵漫岗区,每1.67公顷地就有一条侵蚀沟。在山区、半山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2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