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孔子思想简介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先秦非常有影响的六部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由于儒家的推崇,被奉为经典,又叫六经。清刊本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经典:六艺孔子思想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479)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三岁丧父,少贫贱。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生畜的小官,中年时做了三个月司寇,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一、孔子的一生(前551-前479)少年求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一生的总结。二、孔子之“天”1.天与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2.鬼神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三、孔子之礼1.礼坏乐崩•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2.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3.礼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礼乎?仪乎?)“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四、孔子的“仁学”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周代的超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学”,而开创“仁学”思想的就是孔子。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西周礼乐文明的超越。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A、爱亲人B、泛爱众C、爱夷狄A、爱亲人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B、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C、爱夷狄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对“仁学”精神的实践(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2)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五、孔子之德1.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2.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内圣外王之学1、理想人格:培养有道德理想的君子——内圣学2、理想社会:社会重新走向文明秩序——外王学六、孔子之中庸1.中与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2、认为“中庸”是至德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过与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4.中与时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山东曲阜孔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台南孔子庙日本长崎孔庙韩国孔庙美国旧金山市政广场的祭孔活动不受重视压制独尊新发展空前强化利用全盘否定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居于统治地位)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孔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