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战略部署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总体要求(一)发展背景1.“十一五”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以城市群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大市建设为着力点,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社会呈现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八婺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95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45031元(折合6652美元),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27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55.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0∶53.4∶40.6调整为2010年的5.1∶51.8∶4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汽车、装备制造、现代五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会展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全市超百亿集群12个,拥有汽摩配等国家级产业基地29个。全市拥有行业网站200多家,被评选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中国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以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业发展迅速。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新型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浙中城市群发展框架初步形成,聚合主轴成效初显。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金义快速路、虹戴公路等建成通车。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双百”目标。全市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54.3%提高到2010年的58.5%。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金华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功。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属性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纲要目标完成情况2010年目标规划年均目标2010年年均增长预期性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66.7186012%209512.2%2人均生产总值(元)(户籍人口)235524000011.4%4503111.6%3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24.368.022011013%13%272.7155.917%1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0.743〔2.3〕43.1〔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85.4840﹥10%7789.9%6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47.243.9958515%14%13212222.8%22.7%7城市化水平(%)54.360左右〔5.7〕58.5(预计)〔4.2〕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345〔15.7〕45〔15.7〕9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378227008%2502910.2%1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51677507%1020113.1%约束性指标1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0.93下降〔20%〕—0.74下降〔20%〕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30235下降〔15%〕下降3%24464〔19.1%〕13二氧化硫排放量(吨)36779下降〔20%〕下降3%29364〔20.2%〕14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7〔25〕5万〔32.9〕6.6万指标属性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纲要目标完成情况2010年目标规划年均目标2010年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3.2﹤4.5—3—16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9.460〔10.6〕80.8〔31.4〕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2.4﹥85—93.6〔11.2〕18人口自然增长率(‰)5.78﹤6—﹤6—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公共财政对“三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60.3%。“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明显,到2010年底,累计完成整治村4103个、污水治理建设村2782个。“强塘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加固病险水库256座。农村住房改造、安全饮用水、河道清理、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等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民生不断改善。2010年金华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029元、10201元,年均增长10.2%和13.1%。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以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4%。生态建设取得实效。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东阳、永康、浦江三个省级重点(准重点)环境污染监管区全部“摘帽”,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开发区完成环境污染整治。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3座,水质位居全省前茅。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森林金华”建设行动启动,森林覆盖率达到60.4%。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市被列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对内区域协作不断加强,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2.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也不容忽视。———发展机遇国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要素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进一步释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我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区域战略地位不断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接轨大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省委、省政府提出浙中城市群要“加快形成浙江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在全省的战略地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展开。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中心镇(小城市)培育的开展将大力提升浙中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打造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构筑。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有序进行,省级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步伐加快,产业平台的构筑为金华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主要挑战经济发展增量提质任务艰巨。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经济发展面临增量与提质双重任务。省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追赶发展任务艰巨。城市群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解决。浙中城市群协调推进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区域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群协同发展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增二氧化碳、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减排指标,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资源要素价格高企,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重道远。社会结构深入调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差距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转型要求。公共产品供应短缺日益突出,社会民生投入压力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二)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着力推进工业强市,着力推进服务业兴市,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浙中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三)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金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浙中崛起,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9%左右,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到2015年末,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63%左右。城市群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群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大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构建,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清洁生产得到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水等资源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2.4万亩,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展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达到新水平。政府转型进一步加快,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趋合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表2“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目标值年均增长(提高)指标属性结构优化全市生产总值(亿元)*2095337010%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户籍人口)45031705609.5%预期性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7
本文标题: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