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追悼志摩胡适胡适(1891一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所乘飞机失事遇难,12月3日,胡适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追悼文章。《追悼志摩》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之而挣扎、奋斗的精神。本文篇幅短小,美而不艳,集中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宽厚的个性。诗人徐志摩的个人生活一直颇受争议,这一争议延续到他去世以后,并持续到了今天。本文可以说是胡适为其言行撰写的一篇辩护词。胡适先生紧扣住爱、自由与美等关键词,强调徐志摩的爱是一种真实的爱,而这种爱在其生命中的体现就是对自由的执着,在其艺术世界中的表达就是对美的至境的渴求。爱、自由和美构成了徐志摩精神世界的核心,并成为徐志摩追求自己理想而自由的生活的动力。在胡适先生看来,徐志摩生命的悲剧正是来自于那种对“圆满的宇宙”的渴望,也是这种渴望使得其生前身后一直为世人所诟病的原因。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徐志摩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理想的诗人,徐志摩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由精神世界的锲而不舍,更来自于他用诗歌编织的华美而绚丽的乐章。徐志摩虽死,但他与新文化运动一起蓬勃成长的多彩的诗歌世界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第一部分:写志摩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第二部分:颂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指责进行辩解;第三部分:指出志摩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倒,赞扬他在痛苦中坚持思想、坚持歌唱的精神;结尾部分:呼应前文,以志摩精神永存收结。悼念性文章的写法:先表达对死者去世的巨大悲痛之情,接着回顾死者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最后表达深切怀念之情。本文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对被悼念者一生进行概括性叙写。文章由志摩的遇难写到朋友们到家里来谈志摩,再写志摩一生的追求,社会上对他的不能谅解,进而写志摩的近几年的失败,写志摩在痛苦中的歌唱……从文章框架的角度来看是在叙述志摩人生的几个阶段。(2)在叙述中融入对被悼念者人生的解说和辩解。这从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出。文章几乎处处显示着作者对志摩人生的解说和辩解。其中驳议的文字几乎占了全文的中心部分。这里面固然有叶公超、陈通伯几位先生的夸赞,而更多的则是“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作者因此引用了“神圣的历史材料”加以声情并茂的反驳。一是事实真相,二是志摩提出离婚的信,三是梁启超的信和志摩的复信。从而揭示出“我们必须先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回击了社会对志摩的攻击。(3)在叙述中有正面的阐释,也有侧面的印证。如说志摩的离婚是公开提出来的,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追求”,“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侧面印证,主要是引梁启超信中所言“梦想之神圣境界”肯定了志摩的追求;更有借志摩复信的反驳,如“求人格之确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比坚定,并决心创造自己的理想,“奋我深奥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不世,非凡,不是每代都有。)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直指顾间,也就很短暂的时间。直,只,仅。指顾间,即指顾之间,一指手一回头之间,言时间极短。)……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在这信里,任公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殆茫如捕风,恐怕渺茫无把握如同捕捉风一样难以得到。殆:大概,恐怕。茫:渺茫无把握。)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鹘(hú)突,糊涂。),而得满足得宁帖(宁帖,平安舒贴。也做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侪(chái),辈。郁悒(yì)侘傺(chàchì),忧郁烦闷失意。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韪,是,对。非特,不只。特,只。救度,拯救灵魂得以超度。宗教用语中有”救赎“(基督教用语)和”超度“(佛教、道教用语)。)人谁不求庸德?(庸德,平常的德行。庸,平常。)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岂得已而然哉,难道他们是得已这样的吗?意思是不得已才这样啊!无可奈何啊!岂,难道。得已,有法办。然,如此,这样。)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涵之以热满之心血,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热满之心血涵之。意思是用热情洋溢的满腔的心血滋润它——理想的明珠。涵之,滋润它。涵,润泽。之,代理想的明珠。),朗照我深奥之灵府(灵府,古指心——思维器官)。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汙(汙,同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其几亦微矣,意思是苗头很小啊。几,先兆,苗头。微,小。)”我今天发表这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因为这几封信最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徐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几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才可以了解徐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文中创造性地穿插了被悼念者的诗作:文章开篇即引了志摩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小节,而《再别康桥》是志摩的代表作。读者读了开头的文字即可明瞭文章所悼念的是一位诗人。原诗本来说的是志摩对康桥真诚的热爱和依恋。可作者在引用之后立刻引申其意写道:“志摩这一回真的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这就赋予了原诗句以新的内含。引出志摩的诗,是对他的思念;引申改变诗句的意向,是对他真心地痛悼。特别是诗中的“云”字,更是多次显现,直至结尾:或总说志摩的“永远是可爱”;或诅咒这意外事故的发生“被狂风卷去了”;或表现志摩对理想的追求“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或抒发作者无尽的哀思“他投的影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这种引申、借用和创造性的发挥遍布全篇。如写志摩是“爱的象征”,引出了“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写志摩在失败中的不屈,引出了“在妖魔的脏腑中挣扎……”;写对志摩死的悲哀,引出了“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写对志摩的怀念,引出了“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的诗句也不少。正是这种引用,把志摩的人生,特别是志摩对生活的憧憬、追求、奋争,志摩的爱与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把作者对志摩的爱惜、歌赞与哀悼推到了顶峰。这样的引伸与发挥只有在深知志摩其人、深解其诗的基础上才可能写得如此顺遂自然,天衣无缝。这表达了胡适对志摩的真感情。再别康桥(节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静谧甜美“淋漓的大雨”“迷蒙的大雾”“猛烈的大震动”“致命的撞伤”“一团天火”、“烈焰”“像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悲壮惨烈追悼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1928年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后,我们地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天上地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胡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表达作者对志摩的死的巨大悲痛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上帝,我望不见你!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摧毁了蛇龙们的老巢,在无底的深渊里我叫——上帝,我听不到你!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上帝,他眼里有你!1928年11月2日他眼里有你单纯的信仰残酷的现实不懈的追求对志摩追求理想的高度赞扬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1929年5月29日生活失败与挣扎表达作者的同情,与后文一起赞美志摩不懈追求的精神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1930年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看,一只黄鹂!”有人说。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黄鹂艳异飞逝寄托作者的哀思,赞美志摩为人的可爱。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1926年光亮永恒表达志摩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作者对志摩永恒的怀念之情追悼志摩失败与挣扎艳异飞逝光亮永恒单纯的信仰残酷的现实不懈的追求悲壮惨烈作者对志摩的死的巨大悲痛对志摩追求理想的高度
本文标题:胡适追悼志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8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