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 物质生活习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习俗物质生活习俗是指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民俗事项。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一、服饰民俗我国素称“衣冠文物“之邦,中国人民在长达500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无数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服装款式,如古朴的秦汉服装,华丽的大唐盛装,端庄秀美的宋明服饰,大清的剃发易服,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旗袍,建国后的列宁装、军便服、西装等。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的美的需求。服装样式变化在遮体护身的要紧处很少变化,多在领、襟、扣、兜、肩、袖、裤脚,及长短肥瘦上变化,这就基本上保证了它的适用性、也体现了人们爱美的习性。服饰以物质、经济条件为基础,也服从于个性与喜好。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观服可以知俗。衣服样式的变化,最能表现出时代的风尚。社会安定,内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思想解放,必然带来服饰的繁荣。反之,经济破坏,生产力下降,社会动荡,思想保守封闭,必然使服饰变得单调、粗糙,款式变化缓慢;只能注重实用,很少去追求美的享受。1、汉服的发展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民族间的影响和外来影响一直存在。可以说,衣服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从商代开始,汉人的服装形式就确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到周代,出现了“深衣”,就是后来我们称为“长衫”的那种形式的衣服。这两种衣服形式在几千年间并存。上衣下裳战国深衣秦汉服饰交领右衽,衣袖宽大,袖口收敛。后来袍逐渐取代深衣。汉朝官吏服饰初唐至盛唐阶段: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即圆领)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穿宽口裤,足登长靴或软皮靴。晚唐至五代:服式类型又恢复秦汉宽袍大袖、长裙高履。唐代女装唐代妇女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了外来新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女子地位提高,从此引发了唐代妇女衣着习俗的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变化。妇女的上衣领口渐渐开大,里面不穿内衣,出现了袒胸的女装。唐女装基本是由裙、衫、帔几部分组成。唐代女装皆加帔,帔帛通常是用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有各种图案。宋、明时霞帔是一条绣有纹样的狭长彩带,使用时自后颈绕至胸前,下坠一枚坠子,以固定帔身。另一种披帛,仿佛一条大围巾,横幅较宽,长度可达两米以上,披在双肩并缠绕双臂,然后下垂着地。日本的“和服”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和服”倒更应该称为“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宋代服饰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的鲜艳。宋代的官服,基本样式是身穿大袖长袍,束以革带,头戴宋式幞头,脚着乌皮靴。宋朝幞头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而变成一种固定的帽子,两脚或向上,或向下,或左右平伸,有多种样式,以平伸为最常见。初期两脚尚短,中期以后两脚加长。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臣僚们在朝仪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宋代女装一改丰满宽博的唐风,讲求挺拔修长,以表现身材苗条为美。配色多用浅淡的间色。宋代出现了一种名叫“背子”的女装,相当于现代的长马甲,又像是短大衣。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的窄而稍短,有的中间有褶,以褶多为美,著名的有“百褶裙”。宋代妇女开始缠足,南宋的弓鞋最具代表性。福建、浙江出土南宋女鞋,约在14厘米长,4.5厘米宽,可见当时妇女缠足之纤小程度。宋代背子明代服饰明朝建立,朱元璋宣布严禁胡服,上采周秦,下取唐宋,极力恢复中华服饰传统,仍以袍衫为主,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总结时期。官员公服由乌纱帽、团领衫和革带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这时期的大变化是规定职官皆穿袍上缀有方形补子的补服,胸背补子上面绣有花纹,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公侯、驸马用麒麟。清朝服饰清代是中国服饰史上的大变革的时期。清初下达“剃发令”,强迫汉族男性按照满人的习俗剃发梳辫,还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衣大袍,强制推行满族的长袍马褂。至此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从此灭绝。清式的旗袍、旗装、长衫、马褂、凉帽、暖帽、为男子的主要服式。清代官服清朝官员的补服制度,补服也叫外褂、外套,前后各缀一块补子。清补服比袍短,比马褂长,圆领,对襟,长袖,平袖口,以扣襟系结。补子比明代的小。亲王、贝勒、贝子等用圆形,其余皆用方形。顶戴花领,是清代礼冠上特有的装饰物,也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品秩标志。朝冠的顶部一般作成三层,这些帽顶镶嵌的宝石,就叫顶戴,又叫顶子,不同品级的官员的顶子其颜色和材料各不相同。花翎,就是从冠顶向后下垂拖着的一根带有“目晕”的孔雀尾的翎羽。“目晕”俗称为“眼”。清朝花翎以三眼为贵,而以蓝翎最低。清代士庶男子多穿袍衫,外加马褂或马甲。袍衫,清初尚长,顺治末减短及膝。清代的长袍就是满族衣着中最有代表性的旗袍,北方叫大褂,南方叫长衫。马褂,是穿在长衣袍衫之外的短褂。它起于明代,最初是骑马时穿用的一种外褂,故称此名。一般作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袖长及肘,袖口较肥而平。马甲,北方人称为坎肩,也叫背心,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的,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式。满族进关之后,受汉族衣着习俗的影响,也普遍穿起坎肩来。开始坎肩多作内衣,穿在里面;到晚清,改穿在长袍的外面,成了外衣。清代男装旗袍满族妇女穿旗袍。初期的旗袍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以后逐渐变小,圆领、右衽。由于钮扣的应用,出现了高领,清人衣领并不与衣缝合,而是附加上去的“假领”,可以随时拆洗。袖子很长,不露手。没有开衩儿,从上到下是个直筒,可叫“盒状衣服”。大约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受西方的影响,旗袍腰身开始收缩,而且有开衩,旗袍从这时开始有“形”了。至三四十年代,已成为城市妇女的基本服装而盛行全国。旗袍可以充分显示女性的人体曲线美,极富东方魅力,越来越受到女士们的欢迎。可以预测,旗袍会长久流传,并走向世界。旗鞋满族妇女都是天足,入关之后也严禁缠足汉化。按照满族传统,讲究穿木底鞋。贵族妇女盛装时多穿高跟木底鞋,因而人称之为“旗鞋”。旗鞋底部,初期不过一至二寸,形似木船,名曰船底鞋。后来鞋底逐渐增高,一般为三寸,最高者可达四至五寸。鞋底的形状随着高度的增加也有所变化,一般作上宽下圆,形似花盆,故名“花盆底鞋”,踩在地上,其印痕又似马蹄,故又名“马蹄底”。整个鞋底,凡不着地的部分,都用白布包裹,上面用刺绣或穿珠等方法精心装饰。反映出满族妇女对婀娜美姿的追求。中山装中山装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让人以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服装式样,并参考西欧和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而成,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毛泽东时代,推行中山装,各种款式的服装纷纷消失,中山装(亦称人民服)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人的标准服装。一些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是因为中山装是毛泽东时代流行起来的服装。西服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西服风靡全世界已成为男士必备的国际性服装,西服文化也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影响着各个国家整体服装水平。今天的男士正式场合穿着西服,其“出身”却是“贫寒世家”,西服中黑色燕尾服后面开衩,并不是马车夫的绅士风度讲究时髦,而是为骑马、驾车方便;归属于西服饰范畴的领带,始于北欧渔民扎在脖子上防寒的布巾;衬衫的硬领和硬袖是古代军人甲的演化;西裤则采用了海军水手服的式样;至于西服袖口侧边的三粒装饰扣,据称是拿破伦的“专利”,他厌恶将士的用袖口擦鼻涕的习惯,强令军服袖口钉上金属扣以戒陋习,如今西服袖口的纽扣只不过从内侧移到外侧罢了。“唐装”热。“唐装”是服装市场上最耀目的服装。这些有着立领或索性没领,连袖或上袖,对襟或偏襟,直扣或盘花扣的流金溢彩的服装,挟着中国传统的图案——五色土、发财猫、龙、凤、仙鹤、蝴蝶、牡丹、荷花、龙字、寿字、福字……或团花或散花等,深受人们的欢迎。“唐装”是外国人对中国服装的称呼。《明史》中写道:“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因此把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叫“唐人街”,中式衣服叫“唐装”。“唐装”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历史上的“唐装”和今天我们的所谓“唐装”是截然不同的。古代汉族的传统服装应该是宽大袖口的长袍。唐朝的服装,男人是宽袍大袖,女人是襦(一种短衫)和裙。而我们今天的所谓“唐装”——盘花扣袢,对襟或偏襟,立领,连袖或西裁接袖,是满装的一种延续和改良。满装作为东方服装文化的一支,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满汉两个民族在文化服饰方面逐渐走向融合。今人所称的所谓“唐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融合中逐步形成的。二、汉服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服装,是平面裁剪的,不强调人体的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不像西方用服装来“塑造”人体,强化人的第二性征。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丝绸、麻及后来的棉成为我国主要的服装面料,形成了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形态方面的差别。东方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追求和谐。由这种文化造成的我们的服装,一直是比较宽大的,平直的,和西方服装比起来,更加随和、飘逸、舒适。三、汉服的现状今天,绝大多数中国汉族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式服装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现在世界各国都以穿西装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于西式洋服的各种款式服装,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汉人即使在过春节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来滥竽充数。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亦是让人难于置信。上一个历史时期我们至少有中山装和旗袍这两个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得比较好的服装的典范,那么在新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创造出新的中式服装来?这是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也是一道难题。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老祖宗开发的东西拿出来,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 物质生活习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4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