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学习目标】: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学习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学习难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知识链接】1、课题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作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粗字注音大苇坑()篝火()嚼烂()粘()清光四溢()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无垠()慨然()惆怅()2、词语解释:浩渺:篝火:惆怅:耄耋:恍然大悟:烟波浩渺:相映成趣:乐不可支:3、课题: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有联想到其他诗句吗?4、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2、课文内容层次:给全文分层次,并概括层意。3、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提示:朗读并稍加分析)4、评点课文,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提示:评点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示例: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三、问题探讨:1、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3、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第二段)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四、达标检测:写作实践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本文标题: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5483 .html